拥抱诉真情,陪伴塑重生——暂予监外执行对象教育帮扶服务案例

曾明敏 严明菲 2022-09-14 09:4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40岁出头的陈某,由于病痛的折磨和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其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差,看上去就像一个老太太。陈某来司法所办理入矫的当天,绝望地对着工作人员说:“我可能熬不到解除矫正的那天。”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工作人员的脑海里。

一、个案基本情况

陈某,女,41岁,离异,独自抚养儿子成人,陈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因患有慢性肾脏病等严重疾病,符合保外就医条件,被判处暂予监外执行。陈某因患尿毒症没法正常工作,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每周还需要定时到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多年的积蓄已用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二、问题和需求分析

1、心理状况:被判刑后,陈某内心背负着“病人”和“罪犯”的双重身份不能释怀,对往后余生比较迷茫,产生自卑心理;陈某每周需到医院进行透析,日积月累,身体出现了各种透析综合症状,对自身情况非常担心和焦虑不安;陈某因治病把唯一的房产变卖后,母子二人租住在昏暗狭小的出租房里,对儿子非常愧疚,曾有放弃治疗的念头。陈某存在需要缓解心理压力,正视生活现状的需求。

2、经济状况:陈某独自带着未成年的儿子生活,家庭拮据,2016年至今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治病以及维持日常的开销早年通过变卖住房所得的钱已经花光,长期以往,家庭经济特别困难。陈某需要有能维持她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收入或当地政府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也需要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住房条件;陈某因定期透析,更需要有维持其身体健康的卫生医疗救助。

3、身体状况:由于长期的肾透析,陈某身体已经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双膝关节疼痛,全身皮肤瘙痒,肠胃严重不适,食欲不振、还常常出现呕吐现象。陈某失眠症状严重,睡眠质量较差,每天晚上要服用3-4粒加强版的安眠药才能够入睡,而能够入睡的时间也只有3到4个小时。陈某曾多次因为低血糖晕倒在医院和商场内。陈某需要有对自身病情发展的认识和加强自我生命保护的措施。

4、人际交往:陈某觉得自己是一名“罪犯”,总觉得亲戚朋友和邻居在背后用异样的目光看待她,瞧不起她,陈某日常除了去医院透析外,几乎不出家门,即使刚好与邻居碰面也会刻意躲避。陈某因无法重新面对社区居民及亲朋好友,而独自苦恼,终日闷闷不乐。陈某存在需要放下内心的包袱,走出家门,进入社区,重新建立与家人、社会的联系。

三、理论依据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五种需求,而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安全需求是低层次的需求,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陈某身患尿毒症,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没有房产,陈某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活到解矫那天,最基本低层次需求受到威胁,因此,社工需要帮助解决最低层次需求,改善其生存环境满足其安全需求,进而再帮助改善其与邻里的交往关系,与邻里和谐相处,满足陈某爱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

(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人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合作,以及依赖他人的协助,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该理论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社工通过与陈某分析其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建立与社会的联系,为陈某提供困难帮扶让其感受到鼓励和关心,增强陈某与病魔抗争的信心,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

四、服务目标

1、疏导陈某消极的情绪,调整自我认知,接纳自我;

2、链接社会资源,协助陈某缓解生活压力;

3、通过人性化施矫,化解疑虑,接受社区矫正;

4、协助陈某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增强生活的信心。

五、服务过程及成效

(一)运用ABC情绪理论疏导陈某的负面情绪,调整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

陈某存在很多复杂的情绪,对生活的消极态度,对病情的焦虑不安,对家人和邻居的不信任,对自我的自卑心态,困扰着陈某的生活和生命。社工保持尊重、平等、接纳的价值理念,耐心倾听陈某的诉求,通过ABC情绪理论引导陈某思考对判刑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和情绪,与陈某分析并用平常心看待别人的眼光,建立理性的信念,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善其自卑和情绪低落的状态,鼓励其勇于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通过人性化施矫,让陈某感受被接纳和尊重,提升其遵纪守法意识

社工根据陈某的身体情况,解读法律法规,协助陈某申请并成功免除参加社区服务与集中教育学习等项目。通过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其生活情况、身体状况以及掌握其病情动态,以便在突发情况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根据陈某身体实际情况,联同司法所所长、社区居委会、辖区民警、家属、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成立矫正小组,共同做好对陈某的日常监管工作,提醒其按时报到。因陈某身体原因导致其忘性较大,为防止失联情况发生,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工每天以打电话或微信的形式与陈某取得联系,确保其社矫情况正常。

(三)链接社会资源,缓解陈某生活压力,树立生活信心

为了减轻陈某的经济负担,社工结合陈某的实际情况,了解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等相关政策,同时通过电话咨询、走访相关部门和村居委会等,积极鼓励和协助陈某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性住房。通过链接“微心愿”等社会资源,联合村居委会及社会爱心人士,每逢节前或特殊时期为其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等帮扶物资,让其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拓展社交圈子,点燃生活信心。

社工与陈某分析其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引导陈某加强与儿子的沟通,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消除对儿子的愧疚之心;另一方面鼓励陈某走出家门,主动与其亲朋好友加强联系,与邻居打招呼,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参加社区服务、与医院医生和护士保持好的联系和促进对病情的了解,而社工作为其背后很重要的力量,在她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支持。

六、服务对象的转变

(一)从素昧平生到“生死之交”

在社工的帮助下,陈某向社工说出了她过去行为的不当,表达了后悔莫及的心情,缓解不良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工每天都会通过电话联系和入户探访陈某,并多次在她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帮助其解救危难,陈某早就把社工当成了自己的“生死之交”。

(二)从一无所有到生活改善

社工主动了解相关政策文件,通过电话、走访的形式向街道民政和居委会等部门咨询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户和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条件和流程,最终协助陈某成功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户和社会保障性住房,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三)从意志消沉到充满希望

在社区矫正期间,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工给了陈某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使陈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关爱。陈某也学会理性看待服刑和疾病,最后从“我可能熬不到解除社区矫正的那天”到“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想活下去”的蜕变。

七、 社工反思和总结

(一)要重视与陈某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在个案的开始阶段,陈某会存在被动、不配合甚至拒绝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工要用接纳、尊重、平等的态度,消除陈某的不安和防备,在服务的每一个阶段与其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让陈某相信,这一段艰难的路上会有社工的帮助和陪伴。

(二)根据个性化服务,深入评估案主的需求

案主的每一个需求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陈某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社工抓住关键需求,撬动相关部门共同为案主“执行人性化操作”,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来缓解陈某内在以及外在的压力。在个人层面改变案主非理性信念,提升自我效能感;在社区层面链接资源,协助并成功申请低保改善生活现状,通过志愿者、邻居建立支持网络,促进社区融入,解决陈某生活照顾问题。

作者:佛山市高明区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曾明敏 严明菲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