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外化介入家暴个案辅导工作

2021-02-18 10:1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文尝试整合本次社工介入的案例经验,在“家暴循环圈” 中抓紧关键时机、协助当时人察觉固有沟通形态的不滞与不足,从中寻找个人独有性格特征,促进使用更有效的新沟通模式,更引入运用问题外化的介入策略,冀能最终切断循环圈,协助当时人重建和谐健康家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颁布与实施以来,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积极的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人们对家庭暴力有了更多认识,妇女群众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话:家暴只有零次与N次。现实确实如此,往往来求助的服务对象都不是第一次遭受家暴,从业以来,我所接触的家暴个案中,求助者最少受到的家暴次数是三次,而且这三次属于“打”,如果算上语言暴力,其实受暴对象不只三次受到家暴。为此,社工在面对家暴个案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在脑海里浮现出“家暴循环圈”,而介入个案的时候,我们也会第一个反应是如何协助求助对象切断循环圈,比如提供庇护服务,让受助对象人身得到安全保护。但是随着个案服务发展,并非每个家暴个案都往离婚方向发展。本文尝试整合本次社工介入的案例经验,在“家暴循环圈” 中抓紧关键时机、协助当时人察觉固有沟通形态的不滞与不足,从中寻找个人独有性格特征,促进使用更有效的新沟通模式,更引入运用问题外化的介入策略,冀能最终切断循环圈,协助当时人重建和谐健康家庭。

一、案例引入

X女士(以下简称“案主”),因为遭受家暴向社工求助。据案主描述,案主的丈夫(以下简称Y先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对自己使用暴力行为了,而这一次家暴的起源是因为案主认为Y先生小家子气,为了一件衣服就和自己斤斤计较,所以当街指责了Y先生。Y先生因为受到案主的指责,在愤怒的时候就动手打了案主。在被Y先生掌刮以后,案主就搬出住所地。在接到案主的求助后,社工首先了解案主的人身安全问题以及服务需求。在刚接触社工的时候,案主提出,想了解法律维权的信息,社工向案主普及了与家暴、婚姻维权相关的法律信息以及流程。

在第二次与社工接触的时候,案主表示,搬离住所地的几天里,Y先生以微信和电话的方式,向案主道歉,并写下保证书。案主认为,整个家暴事件的发生源于自己的咄咄逼人,抛开Y先生的家暴行为,日常与Y先生的关系都是非常好的,而且Y先生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为重,下班或放假就会回家帮忙带孩子。同时,案主自述表示自己一直都没有离婚的念头,但希望通过社工的介入,为夫妻二人提供调解服务,让Y先生意识到自己问题,做出改正。

二、分析预估

通过进一步的资料收集,社工对个案作出初步的分析预估:

(一)从与案主的面谈中可知,案主不是第一次遭受家暴,与此同时,案主属于自省能力比较强的女性,在家暴事件发生后,会反思自身问题或事件发生原因,同时也很明确对自己婚姻和感情进行评估。从案主对事件的描述以及自省中可了解到,案主在与Y先生沟通的时候,会说出伤害Y先生的言语,刺激Y先生的情绪,导致Y先生作出不理智的行为。言语的刺激是促使家暴行为的发生源头,如果案主与Y先生的沟通技巧没有改变,那么案主将有很大可能会再次遭受家暴。从意识层面而言,案主是能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也有改变的动力,但是缺乏改变的方向。

(二)从案主的描述中可了解到,Y先生有改变的意愿,能够认识到家暴行为是错误的,并且为了修复与案主的婚姻,写下了悔过书。在这起`家暴个案中,Y先生在面对案主的指责时,没能理智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从行动而言,Y先生是一位施暴者,但从情感而言,Y先生是一位潜在的受暴者,在大街当众遭受案主指责辱骂,导致Y先生的自尊受挫。当Y先生自尊受挫程度已经超过自身的压力窗,Y先生就会作出超出理性的行为。因此,社工在介入调解工作中,不仅要向Y先生普及反家暴相关法律知识,让Y先生真正认识到,家暴是不被法律和道德所允许,同时,需要协助Y先生意识到自我情绪失控的原因以及情绪自控的重要性,让Y先生有意识的通过后续辅导工作,扩大自身耐受窗。

三、服务介入过程

(一)了解需求,确定工作目标与方向

当案主和Y先生来到站点的时候,案主和Y先生的情绪比较稳定。从表情观察所见,Y先生一脸倦容,轻微低头,呈现出后悔的样子,案主相对第一次面谈,显得比较安静。在案主和Y先生坐下以后,Y先生就主动向社工提交了亲笔手写的悔过书,描述了四次动手打了案主的起因、过程和个人反思。从Y先生的悔过书可了解到,案主和Y先生的矛盾起源都是一些琐碎事情,而且都经过了相互“不了解-指责-动手”的过程。在悔过书上,可以看到Y先生作为施暴者从自我情绪管理、夫妻双方相处、孩子成长等多个角度对于家暴事件的思考。

在正式进入调解前,社工首先与案主和Y先生对于调解的目标和方向进一步确认。案主和Y先生都表示没有离婚的想法,希望社工介入是为了修复夫妻关系。为此,本次的面谈确定为婚姻修复的辅导。

(二)聆听与观察,问题外化息矛盾

在面谈过程中,案主主动向社工表示,每次矛盾发生的时候,其实自己是比较冷静的,都会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每次Y先生也会用言语刺激自己,最后导致自己终于忍受不住,就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案主认为,自己咄咄逼人的态度引发Y先生的暴躁情绪。当案主描述完自己的对于家暴事件发生的看法时候,Y先生则表示,事情并不是这样的。Y先生认为,家暴行为是错误的,所以他并不是希望用暴力解决问题,但每次遇到矛盾的时候,案主都是采用冷暴力的方式进行处理,任由Y先生怎么哄,案主都是不理睬自己,不愿意沟通,所以Y先生就特别着急,然后就指责案主,之后案主也会指责Y先生,甚至会动手打Y先生,Y先生一怒起来,才会打案主,每次打了案主以后,内心也是非常难受,真的很后悔。

在案主和Y先生重述家暴事件过程中,社工运用了同理的方式与案主和Y先生建立起专业辅导关系。同时运用澄清和聚焦的技巧,协助Y先生澄清夫妻矛盾中,Y先生最难忍受的是案主一言不发,不愿沟通的态度。从面谈中发现,案主与Y先生对于夫妻之间的矛盾所看的角度和感受并不一样,但有着共同的认识,自身的沟通态度和技巧需要改善。对此,社工将案主和Y先生的问题转化为整个家庭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让案主和Y先生的互相指责转变为一起共同努力解决面临的困难,从而促进案主和Y先生之间建立积极的沟通交流方式。

社工在征得案主和Y先生同意后,运用了沙提雅人体雕塑,根据家暴案件发生过程,引导案主和Y先生运用沟通形态回顾家暴事件发生过程中,自身的沟通形态改变、感受和思考。当案主作出“超理智”形态的时候,Y先生表示自己非常难受,所以会做出“指责”形态,并分享了自己在当下状态的内心感受。而案主在听完Y先生感受分享后,也作出自己的感受分享,并在选择做出当下感受的形态转变--“指责”。而当案主和Y先生都做出相互指责的形态时,Y先生痛哭着说:“我不想这样的,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是想老婆不要不理不睬而已。”而案主沉默了一下后也说到:“这样的状态,也不是我想要的”。随后,社工再通过引导,邀请了案主和Y先生对于形态的转变,协助案主和Y先生反思,夫妻的沟通过程中,共同难题是“彼此不了解自己与对方的沟通模式”。

(三)MBTI助力积极的夫妻沟通关系建立

在人体雕塑演练过程后,案主和Y先生都意识到,沟通的模式与态度对于夫妻的关系维持非常重要。随后,社工就根据现场观察以及案主和Y先生对日常生活的描述,通过MBTI十六型人格偏好对案主和Y先生进行性格沟通模式的分析,协助案主和Y先生能够了解并接纳自己和对方。从描述中可了解到,案主比较属于I型(內外型),而Y先生属于E型(外向型),因此,案主的沟通就有深思熟虑,不愿被打扰、自省能力强的特质,而Y先生则需要通过互动交流才能获得支持。此外,关于问题的判断,案主的属于是T型(判断型)注重逻辑,容易被别人误认为冷漠,而Y先生则属于F型(感性型)重视关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此,社工就从以上四个符号并结合案主和Y先生的日常生活,给予他们相应的沟通建议,如当矛盾发生的时候,给予案主一定的思考空间,案主所呈现的并非不理不睬,而是她需要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以及问题的处理。而案主也要多关注Y先生的感受,及时善用“爱的语言”给予肯定和支持,并鼓励案主和Y先生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并共同制定属于二人的“甜蜜时光”。

在社工的介入后,案主和Y先生真正认识到夫妻双方的问题所在,并在后续的辅导中,将针对个人成长以及家庭关系维护需求,接受辅导服务。

四、服务反思

家庭暴力往往是一个闭环的状态,当两人之间的不安情绪或压力增加且没有得到正向的释放时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候,就会爆发家暴事件。施暴者在施暴后往往会有后悔感受,然后作出道歉、补偿的行为,受暴者在这个阶段会感受到施暴者的“悔意”:更细致的照顾、更体贴、更浪漫,这让受暴者产生了一种错觉:他是真的在乎我的,上次只是没控制住,我该好好珍惜,或许我们能回到从前。当一次次事件不断发展,不断循环的时候,家暴事件就会一次比一次严重。

社工在介入家暴个案过程中,不仅需要协助受暴对象脱离家暴闭环圈,使得人身安全。同时,需要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协助受暴对象和施暴者掌握“识别”的能力,避免再次事件的发生。在众多的家暴个案中,我们往往更多的关注是在受暴对象的帮扶层面,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施暴者也可能是受暴者,这可能涉及是受暴者过去的成长、当下双方的沟通技巧和方式等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社工介入施暴者的辅导工作,本人认为最佳阶段是“悔意”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中,施暴者已经进入了反思期,这个时候,施暴者会开始想作出一些改变,但是这个改变仅仅停留在想法里面,如果没有得到正向引导的时候,施暴者或为获取受暴者原谅而作出更为过激的行为,或停留在想法中,没有真正作出改变。因此,社工在这个阶段要积极聆听受暴者的积极想法,及时给予肯定,通过多元素的方式和技巧,协助案主更加立体看到问题存在以及根源,对自身的沟通方式和态度进行重构,引导施暴者作出“真正”的改变决定。比如,有相应的改变计划,并通过家庭作业等方式,进行计划的实施与优化,同时,需要协助施暴者不断回顾努力的成活,避免再次出现家暴事件。

五、督导点评

本案例,除了关注到受暴服务对象人生安全的紧急实时性帮扶、法律维权处理外,我们发现往往当受暴者在家暴循环圈中多次被施暴者不断重复相同或不同形式的施暴方式、甚至更变本加厉地不断加强力度的进行施暴过程中,受暴者往往在身心在极其痛苦难堪下,能把持一己尚存意志的,均努力奋勇、不顾一切,逃离受暴现场,毅然主动寻求协助,社工才能使冰山一角的受暴者加以保护和协助。此时,对于施暴者而言,他们透过施暴过程,将自己一些内心积存已久的压力和焦虑释放后,正好在家暴循环圈中,一如这个案的Y先生过渡至内疚自责「有悔意」的心理阶段。

在维持和建设健康家庭原貌的大前题下,像这个案例受暴、施暴双方均无离婚意向、双方仍想以家庭作情感维系和生活单位,倘若这个时间受暴、施暴双方同时认真正视,顺应社工指导这正是介入的最佳时机。以本家暴个案为例,容许社工在家暴循环圈中切入,启动彻出家暴循环圈按钮,协助他们脱离家暴閉循环圈,进入家庭重整旅程。

与此同时,社工在辅导介入中,将家庭暴力中受暴、施暴二人相关的内在相互矛盾冲突事件和过程,战略地以他們婚前共建家庭初心、与及各人初始善意相爱相扶的动机,透过社工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柔和地牵引此案例夫妇作出进深体会和反思,将二人沟通的内部矛盾,合情合理、情理兼备地外移外化,转移至二人所共识认同、防碍家庭整体发展的外在矛盾当中,再启动他们更精明地看到家庭核心问题的所在的內在能力,促进他们共同面向家庭潜藏的老问题,提起勇气、共负一轭、齐心牵手、一起解难。

案例中各人由孩提成长至今,各自在成长中,对当事人自身而言,有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不同的关系性心理创伤(Relational Trauma),这些过去与关系相关、却又对自我心理压力焦虑感过盛、久久在事情的发生后未能调整平息,个人当时的认知功能在不知不觉间,被重编植入一些被新充塞的认知理解和预设期望( Preoccupied cognition and expectation),以平衡失衡的心理,使生活继续如常。过去一直在成长的时候,这种由关系性心理创伤后建立的固有人际关系相处的想法和模式,以自我心理安全作中心为出发点,支配着个人信赖必然(Take it for granted) 的谜思 。故无论在待人、接物的生活中,要他人迁就才能补足自已在成长期间心理上的关系性缺欠、安全感不足、害怕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心理的人际关系。这才是这个案例的暴力互动问题上的真正核心,致使施暴者和受暴者(案主) 在冷暴力沟通的不善下,莫明地引发后期使人后悔不已的肢体暴力。这些关系性心理创伤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社工后续更较多时间、深入的进行,也更需要案主们更耐心地配合,把自己未完整、或有不足而影响自己的成长经验中,勇敢面对、努力修复,彼此身体力行、脱离家暴,携手共建理想的家庭。故此,修复两夫妇二人关系、使家庭回到健康轨道的同时,个人自我关系的修复,将会是处理家暴个案的另一大挑战,对于发掘和处理家暴个案的关系性心理创伤,能在社工的介入观点中,增润多一个辅导范围的选择,相信对个案的家暴行为 和心理状况有更大的帮助和改善。

作者:中山市益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李慧雯        

督导:临床心理学博士王海文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