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华:重树生活信心 扬帆新起航

2020-07-10 08:51   上海社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做好安置帮教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对于走出高墙,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安置帮教对象,只有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真情去打动他们,用道理去说服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取信他们,多扶他们一把,才能激发他们重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安置帮教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微信图片_20200710084844

陆志华

上海新航社区服务总站 杨浦工作站

专业领域:矫正安邦社工

专业工作年限:15年

入监帮教

2014年2月,社工在接到入监帮教的邀约后对S某开展入监帮教工作。因帮教过程中有监狱警在门外,S某也是第一次见社工,故其在入监帮教谈话过程中显得较为拘谨,对自己的犯罪过程不愿多谈,只是反复向社工强调希望出狱后能够重新找到一份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社工便详细告知他就业的相关政策。当社工提及妻子虽身体不好,仍前来监狱探视的话题时,S某的眼睛湿润了,表示自己犯罪愧对妻子,社工对S某进行鼓励,使其情绪得到平复。随后,社工告知S某社工点的具体地址并嘱咐他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可第一时间向社工寻求帮助。

出狱后的衔接

S某于2014年4月刑满释放后的第三日在妻子的陪同下前来社工点,在登记了个人信息后他向社工表示因妻子的身体很不好,虽已申办了大病医保,但就医的开销仍十分巨大,然而自己不愿申请临时补助,短期的临时补助并无法根本解决目前的家庭负担,自己更希望街道相关部门能帮助自己早日找到一份工作,哪怕是临时工也可以,这样便能以自身劳动所得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也能弥补自己内心对妻子的愧疚。社工在得知S某的就业需求后立即陪同其前往街道劳动科进行失业登记,劳动科的工作人员表示因S某的年龄偏大并无就业优势,如有合适工作岗位会第一时间通知他,S某对社工的帮助表示了感谢。

问卷调查

为对S某的情况与需求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社工再次约S某前来社工点,在告知填写注意事项后指导其完成了《上海籍刑释人员问卷》。S某在问卷中的调查结果显示监狱服刑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年龄偏大他在监狱服刑期间未能参加任何监狱组织安排的技能培训,这也间接导致其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缺乏就业技能优势。

心理疏导

S某因年龄偏大且缺乏就业技能,数次在招聘中失败,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出现了自卑与焦虑心理,甚至一度自暴自弃,产生了不愿再尝试寻找工作的想法。

针对S某出现的自卑与焦虑心理,社工通过释意、引导、暗示、自我揭示等技巧,帮助他逐步掌握如下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1)自我宣泄法,将长期内心积郁的苦闷或矛盾倾诉出来,建议S某到空旷的场所大叫几声,通过适当的剧烈体育运动释放情绪,或找好友倾诉一下内心的积郁,以减轻心理压力;

(2)自我暗示法,有意识地将对自己有利的积极观念暗示给自己,建议S某在每天早晨和遭受挫折时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会找到合适工作的”;

(3)音乐调节法,利用音乐对大脑皮层所起的刺激作用来调节情绪,有助于消除压力与紧张,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和精力充沛,建议S某在心情烦躁、焦虑与紧张时听一些柔和的音乐,使内心平静下来,在忧郁时听一些雄壮的音乐,使自己精力充沛。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心理调适后,S某已逐步摆脱自卑与焦虑心理,重新树立起寻找工作的信心。两月后他来到社工点,兴奋地告诉社工经朋友介绍自己终于被一家饭店录用,在饭店后厨负责餐具清洁工作,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化解夫妻误会

某日S某找到社工,告知社工近期感觉妻子对自己的态度有所改变,冷漠了许多,下班回家后不愿与自己多说话,内心感觉是因自己犯罪判刑所致。

针对S某疑问,社工将夫妻两人一同约至社工点,两人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妻子解释并非对S某冷漠,而是担心在S某上了一整天班回家又照顾自己太累,才不与他过多交谈,希望他早点休息的,没想到却给了S某冷漠的感觉,实属误会。

在夫妻间的误会化解后,社工告知妻子S某因犯罪一事仍对她心怀愧疚,妻子任何一点细微的态度变化都可能引起他强烈的情绪反应,建议妻子在日常生活与思想情感上给予他更多关心与支持。

随后,社工给予妻子在日常生活与思想情感上给予S某更多关心与支持的建议:

(1)妻子可主动关心S某在日常生活与思想情感上的需求,定期保持沟通,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

(2)夫妻间若再次出现矛盾或分歧时应明确这只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务必要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以和为贵”是夫妻处理矛盾或分歧的最基本原则,切忌互相猜疑;

(3)妻子在S某心情不佳时,可及时为其提供适当的情感发泄途径、使他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不满情绪,鼓励他将不满情绪表达出来,并及时加以解释、辅导和宽慰;

(4)在S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妻子应积极帮助她,甘当其坚实后盾,以促使夫妻双方感情更为融洽;

(5)夫妻感情是不可替代的,夫妻双方均有责任共同维系关系,努力促使整个家庭更和谐,夫妻生活更幸福美满。

和睦姐弟关系

因S某原与姐姐的关系一般,加上他犯罪被判刑,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姐姐并未与其有来往。除妻子外,S某最为看重的便是姐姐对自己的态度,总认为是因自己犯罪被判刑才导致姐姐不愿与自己来往的,故他在得知姐姐身体情况不佳的信息后十分犹豫是否该前往姐姐家看望,担心自己前去看望反而会引起姐姐的反感,更担心姐姐将自己拒之门外。

S某因拿不定主义是否该前往姐姐家看望便前来社工点征询社工的意见,社工告知S某这是一次和睦姐弟关系的良好契机,弟弟因主动关心姐姐,故建议其前往姐姐家看望。S某听了社工的话后表示还需回家与妻子商量一下,再决定是否前往姐姐家看望。

数月后,S某前来社工点兴奋地表示在与妻子商量后,自己已按照社工的建议特地购买了水果主动前往姐姐家看望,自己原来担心的情况未发生,并未引起姐姐的反感,姐姐也未如自己担心的那样将自己拒之门外,而是一见到自己便直接将自己迎进了门。在随后的谈话中,姐姐也解释了S某原服刑的监狱路途过于遥远,后转至另一监狱后因身体情况不佳一直不便行动,并非不愿前往监狱探视,也非不愿来往。在自己主动看望了一次姐姐后,现在姐姐每周都会与自己进行一次电话通话,每月见一次面,姐弟关系更为和睦,社工对S某姐弟关系的和睦深感欣慰。

转变与出发

经过五年的安置帮教工作,S某的转变十分明显,社工也与其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对他的每一个闪光点,社工会及时加以肯定,使他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逐步增强其自信心。

S某已于2019年4月安置帮教期满,他由刑满释放回归社会时对生活的茫然、就业失败后的自卑焦虑,逐渐到如今的工作稳定、夫妻关系融洽,姐弟关系和睦,已逐渐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专业分析与反思

1、降低社会传统歧视观念的不利影响。S某回归社会后曾感受到自己遭到社会歧视,感到身边有些人不自觉地视他为“另类”,他在重新就业的道路上遇到了比常人更多的困难,出现了自卑与焦虑心理,甚至一度自暴自弃,产生了不愿再尝试寻找工作的想法。因此,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时应降低社会传统歧视观念对安置帮教工作的不利影响。

2、针对安置帮教对象个人与家庭实际情况,采取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安置帮教措施。每名安置帮教对象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他们中的有些人个性开朗,有些人性格孤僻,有些人情绪激动,有些人多愁善感,他们的家庭情况与面临的实际困难问题也各有不同,社工在帮教过程中就根据安置帮教对象个人与家庭的实际情况,采取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安置帮教措施,从而真正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做好安置帮教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对于走出高墙,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安置帮教对象,只有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真情去打动他们,用道理去说服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取信他们,多扶他们一把,才能激发他们重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安置帮教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