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你的脸,说再见——哀伤辅导在机构养老中的应用

曾凯欣 2020-01-19 10:00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哀伤辅导是机构养老中较为常见社工服务内容,是临终关怀的辅助服务。如何应对临终长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是社工需要通过专业方法介入的关键。案例中,社工通过哀伤辅导让院舍长者正确面对亲属临终,并展开一系列的介入策略,使之接受、面对亲属的离去并在机构中继续生活,安享晚年。

一、案例背景

(一)案主基本情况

案主张伯伯,96岁,沈阳人,汉族,大专学历,退休前担任老师职务。2017年3月与妻子一同入住养老院,入住时精神状态较好,神志清晰,语言逻辑良好,情绪较稳定。此外,案主育有一儿一女,均已成家立业,日常探望较少。

(二)问题阐述

案主妻子入住养老院后体能不断下降,长期卧床导致肌体较虚弱,日常饮食需护理员协助鼻饲喂食,医护部与家属协商决定将妻子送往医院重点看护。妻子住院多日未回,询问下,案主得知妻子病危,认为妻子即将离世或已离世,自己将无法再见妻子最后一面,对此感到极度悲伤,情绪并产生自杀念头和行为冲动。

二、预估分析

(一)问题诊断

社工通过转介得知,案主情绪波动且出现自杀冲动,造成家属及周围长者恐慌,因此社工应先安抚案主情绪,通过危机介入缓解并消除案主的自杀念头和行为冲动。此外,社工认为案主之所以产生一系列异常情绪,源于对妻子住院多日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案主妻子健康状况存在离世的可能,案主无法正确面对这一事实。

这是常见的丧亲问题,社工需通过哀伤辅导介入服务,与案主一同度过丧亲各阶段,改善案主的消极情绪及行为意向,调动案主正向积极性,通过心理建设、输入希望等途径调整内心活动和对事实的接受程度,进而改善对丧亲的认识,及时走出失落状态,恢复或开始新的生活方式。

(二)理论分析

社工采用哀伤辅导对案主进行治疗,丧亲问题由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提出,认为人面对自己或他人死亡时会经过五个心理和情绪反应阶段,处理好每个阶段案主的情绪和认识,可促进案主正确面对丧亲问题。通过分析案主的情绪变化,评估案主所处的哀伤阶段,提供相适应的个案辅导,通过一系列介入治疗,使案主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有所改变,社工在此过程中提供支持和鼓励,调动周围可用资源在案主身体、心理、社会关系和精神方面提供帮助,促使案主接纳丧亲的事实和情绪上的痛苦并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服务目标及计划

(一)目标与目的

通过对案主目前情况梳理和需求分析,制定以下目的、目标:

目的:处理案主的哀伤情绪和焦虑情绪,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目标:1. 通过介入,案主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异常情况减少,最终保持较稳定的趋势;

2. 案主逐渐消除轻生念头和行为冲动;

3. 案主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和环境,保持正常生活作息;

4.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得到健全,家属的支持和院友的鼓励得到强化,家属能够保持每周1次的探望。

(二)服务策略:

1.通过面谈收集、掌握、分析案主需求,做好介入预估工作;

2.了解影响案主情绪的因素,通过哀伤辅导改善不良情绪、心理压力及不正确认识;

3.发挥资源链接能力,健全案主社会支持网络,推动案主适应新的生活模式。

(三)介入计划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社工通过面谈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明确案主需求,了解案主生活情况和背景,对个案进行困难预估和介入分析,由于案主目前已有自杀念头,需紧急介入分析个案紧迫度,评估案主哀伤程度并及时缓解危机;

第二阶段:问题梳理;社工在关系建立后将介入重点放在案主如何面对妻子病危的事实上,鼓励案主表达自己的认识并予以分析,通过收集案主的认识和想法,评估案主所处阶段并予以服务;

第三阶段:问题解决;社工针对案主已存在的情绪问题和非理性认知进行介入,该阶段需要案主的社会关系进行协助,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加固家属朋友对案主的支持和鼓励,社工引导案主表达和宣泄,促进案主积极面对丧亲问题;

第四阶段:优化院舍适应;案主产生消极情绪可能源于对今后独自面对院舍生活不适应,社工在个案后期需促进案主对养老院的适应性,扩大互社交圈,缓解案主心理压力。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社工通过案主对丧亲问题的阶段性表现进行介入治疗,其阶段性表现分为五个,包括: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情绪低落和接受。

  1. 接案初期,收集资料,建立专业关系。

案主与妻子相伴数十载,作为人民教师,案主工作时经常加班,妻子承担起料理家务、照顾子女的重任,案主对妻子十分依赖和感恩。随着年龄增长,案主夫妇一同入住养老院,因妻子积劳成病,身体越来越差,案主既内疚又担心妻子的健康。社工倾听案主倾诉,表示对案主不安情绪的理解,案主对社工的同理心感到很欣慰。近日,案主知道妻子病重多日,需留院观察,心生不安,在询问下从子女口中得知妻子病危随时可能离世,案主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出现了否定行为表现,认为家人在欺骗他。案主饮食开始不规律、情绪波动极大,常通过大哭、怕打座椅来宣泄情绪。尽管社工在语言、肢体上进行了安抚,但案主依然情绪失控,社工分析案主已经出现了愤怒的心理反应,届时案主需要更多关注,社工鼓励案主适当的发现和倾诉过往,并通过沟通技巧让案主逐渐意识到妻子病重是自然现象,并非自己照顾不周导致。在此过程中,社工运用同理心、自我披露等方式与案主交流,缓解案主的自责和焦虑。

  1. 介入中期,联结家庭资源,做好情绪安抚和日常照料。

案主情绪波动反复并出现轻生念头,希望用自己生命换回妻子的健康,此时案主进入讨价还价的心理反应阶段,需加强对案主的看护避免自杀行为,家属也需提供积极的心理安抚,社工强化妻子病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并与家属协商让案主陪伴妻子至其离世。在陪伴下,案主情绪趋向稳定,意识到任何行为都无法扭转困局,开始出现低落、沮丧、并伴随轻度抑郁的临床病征,社工、护理员和家属多方稳定案主情绪,在生活上提供较完善的照护。

妻子离世当天,家属陪伴案主与妻子进行临终离别。在家属搀扶下,案主走到妻子床边,一只手握住床栏,另一只手紧紧抓住妻子的手,时不时摩挲着手背,凝视许久,案主俯下身仔细看着妻子,用平稳的语气说道:“你安心走吧。”随后案主亲吻了一下妻子脸颊,妻子安详地离去,这一幕让在场人们为之动容。

3.介入后期,稳定案主哀伤情绪,给予精神支持,面对新的生活模式。

案主妻子离世后,案主情绪稳定,为了让案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院舍安排其他长者与案主同住,一定程度上避免案主睹物思情。家属方面为案主聘请了专护来照看案主的起居饮食,定期扶案主下楼散心,在精神提供支持。社工疏导案主丧亲后的失落情绪,鼓励案主走出消极状态,与案主讨论如何面对新生活,案主情绪逐渐好转,适应专护的照料,日常饮食和作息趋向稳定和正常。

巩固案主适应性,多方位完善案主支持网络。社工建议家属多案主,强化存在感,缓解内心孤独和失落情绪,家属表示每周至少一次的探望;护理员加强对案主健康状态和饮食作息的关注,加强日常看护;社工积极邀请、鼓励案主参与楼层服务以及院内活动,加强案主与院内长者形成良好社会互动,健全朋辈支持,促进案主再融入,案主积极配合服务,生活起居逐渐趋于正常。

五、成效评估及服务结果

通过跟进,社工与案主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关系并得到明显成效:

1.在社工的疏导和支持下,案主消极情绪从起初的失控状态逐渐缓解并基本消除。与家属沟通后,案主目睹了妻子离世并完成离别,使案主原本担心无法见面的顾虑消除,使案主接受妻子离世事实。妻子离世后,案主情绪有一定悲伤,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家属配合社工缓解案主的悲伤,聘请专护优化案主的照料水平,减少了案主丧偶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2.案主无法接受妻子临终而产生自杀倾向和行为动机,各部门工作人员加强照护和关注,目前案主在语言和行为上基本消除自杀念头。

3.案主丧偶后,案主与新长者同住,缓解睹物思情的情绪;家属聘请专护定时带其运动散心,舒缓悲伤情绪;家属也保持定期看望予以关怀和支持;社工介入过程中,持续对案主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跟进,并提供正向鼓励。案主目前开始与其他长者保持互动,愿意和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社会支持网络得到完善。

六、专业反思

该个案属于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哀伤辅导,社工通过面谈针对案主的悲伤情绪和丧亲问题进行个案,使案主正确面对丧亲并积极迎接新生活。

在辅导介入过程中,社工需要充分收集和评估案主的背景情况和实时的心理状态,从而全面的评估适合介入的方法。本个案中,案主内心依赖妻子,当家属告知妻子临终时,案主的心理反应较大,其内心期望能够与妻子做离别,因此,社工及时疏导案主的不安和焦虑,调动周围可利用资源和支持系统,多方位给予支持和关注,最终达到促进案主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丧亲问题,并积极适应新的院舍生活的目标。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