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捣蛋鬼”到“暖男”的诞生——问题青少年个案服务

陆晓燕 2019-03-25 10:00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杰仔是学校里出名的“捣蛋鬼”,与学校班主任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在课堂上喜欢和班主任对抗,案主的妈妈经常会接收到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投诉,长久下来,自然而然的,班主任就标签了他是班里的“坏学生”、“捣蛋鬼”。案主的妈妈对案主的情况感到很头痛,管教的过程导致亲子之间的争执变多,亲子关系每况越下,于是寻求社工帮助。

一、案例背景

杰仔,男,11岁,小学5年级。性格活泼开朗,好动,坐不住,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而导致分神,是学校里出名的“捣蛋鬼”,与学校班主任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在课堂上喜欢和班主任对抗,案主的妈妈经常会接收到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投诉,长久下来,自然而然的,班主任就标签了他是班里的“坏学生”、“捣蛋鬼”等,当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如和同学们起争执、同学不见东西了等状况,老师都会先怪责案主,认为是案主的问题引起,这也让其他同学逐渐疏远案主。目前,上课期间只要案主不吵不闹,老师们就基本不管他,师生关系较差。案主的妈妈对案主的情况感到很头痛,管教的过程导致亲子之间的争执变多,亲子关系每况越下,于是寻求社工帮助。

二、案例分析(预估)

案主因为精神不集中,上课会出现坐不住,开小差等情况发生,在家庭作业方面由于常常完成不了作业,会被老师批评,课业跟不上,再加上课堂上的表现,屡教不改,导致被班主任标签为“差生”,久而久之身边的同学,其他任课老师包括案主父母都“标签”了案主。根据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标签理论,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自我形象是通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社工需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协助案主恢复为“正常人”。

案主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对学习不感兴趣,无法完成功课,在430课堂的时候也很容易被别人吸引注意力,与妈妈关系也恶劣,据案主母亲表述,亲子之间的争执多源于案主顶嘴。社工需先协调好亲子关系,让家长多站在案主的角度着想,不可强求案主,帮助案主建立自信心。再通过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原理,及时对案主的行为予以正向强化,使案主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让案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从而选择更好的行为方式。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帮助案主去标签化以及重新塑造正向行为,回归正常校园生活。

(二)服务策略

经过接触,社工发现案主心底其实十分善良,并非常在乎自己母亲,与同辈之间相处较好,很愿意将自己的零食、图书分享给其他同学,并不如案主母亲反馈那般顽劣。该案例适合采用“标签理论”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帮助案主去标签化以及重新塑造正向行为。

(三)具体行动计划

邀请案主参加站点开设的430课堂、冬/夏令营以及社区活动,通过在课堂中改善案主的一些不良的行为,让案主在新的社交环境当中获得新定义。 为案主提供亲子关系调适,协助案主及其父母学习至少3种以上的沟通方法。 每月至少两次为案主进行个人心理疏导,修正偏差行为。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与“捣蛋鬼”的初会

    社工邀请案主参加了站点的430课堂,一开始,社工观察到案主是没有办法专心做自己的作业,会一直东张西望,喜欢和其他学员“搭讪”,社工通过作业辅导的方式逐步和案主建立关系。在参与430课堂期间,案主很喜欢带零食回来和其他学员分享,在做作业期间也很喜欢和社工交谈。在最开始的时间里,案主除了做作业不专心,喜欢和其他同学说话外,其他学员和工作人员对案主都有较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女同学小珠带了零食回来,因为与案主有小争执,因此不愿意分享零食给案主,而案主却认为自己平时有分享零食给她,小珠也应该和他分享,于是联合几个男孩子,趁小珠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了她的零食,小珠发现了之后就在课室大哭,整个课堂顿时乱成一团,社工以办公室有更多零食的名义邀请案主到办公室约谈,在进入办公室以后社工观察到案主一改平时的活跃,表现出踌躇和不安,社工没有批评他,而是拿出了自己平时的零食,给案主并建议案主拿这些零食回去向小珠道歉,案主接过零食,眼神有点讶异,想说什么又没说,接过零食之后就回去。之后几天,社工观察到案主经常拿着笔坐着发呆,便邀请其到办公室谈心,案主认为上次的事情社工应该要批评他的,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没有这样做。社工和案主一起回顾了在430课堂的表现,并将其他义教老师对案主的评价也反馈给案主知道,大家都认为案主是个好孩子,热心帮助别人,因此对杰仔当天突然出现的不良行为表示不解,社工运用行为认知疗法引导案主进行反思,并约定接下来在课堂上如果表现好的,在暑期夏令营的时候可以推选案主为小组长。在暑假期间,站点开展的夏令营活动,案主也被其他学员选为了小组长,在当上小组长之后,案主做事变得积极主动,不但没有出现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还主动帮助其他组员领取物资,教他们做手工,做实验。社工也让夏令营的老师多给案主表现的机会以及多赞赏他,同时也将案主的情况反馈给案主母亲知道,并建议可以适当给案主一些奖励,鼓励他保持正向行为。

(二)被学校的突然“召见” 

在期中考试过后不久,社工突然接到案主妈妈的电话,说案主被学校要求回家反思,希望社工能陪伴一同前往学校了解情况。到学校之后了解到,原来案主在上课的时候听到课室外回收废旧品的人在吆喝,就学起来突然在课室里吆喝起来,顿时全班都哄堂大笑,在班主任警告之后,案主便不在说话,继而玩起了手中的签字笔,案主把签字笔拆开,不小心就把签字笔的笔芯弹到课室风扇上,把笔芯的墨水甩出来弹到好几个同学的衣服和头发上,课室里顿时乱成一团,班主任不得不停下讲课处理,并电话通知了家长。班主任表示案主这周已经不是第一次扰乱课堂秩序,之前都没有通知家长,但是这一次把整个课堂秩序打乱,这不仅仅是浪费了老师的时间,还浪费了其他同学的时间,认为案主不懂得遵守学校的规则,并要求案主回家反思一周。回到家之后,案主母亲终于忍不住爆发了,除了责骂案主,还提出要求案主退学不要再读书了,案主在房间里一言不发。社工让案主母亲到客厅冷静一下,处理好情绪,然后再回到房间与案主进行沟通,了解案主的想法,案主表示:“觉得上课无聊,想哄班里的同学开心于是就学了回收旧废品的说话,至于笔芯是一个意外,真的不是故意的。”社工运用ABC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案主分析事情的经过,并要求案主用笔和纸记录下来,为什么班主任会生气会要求案主回家反思,为什么妈妈会生气责骂自己,自己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后,感受又是怎样呢,从情绪到行为再到认知,帮助案主重新认识课堂上的规则,认识到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去替代原来的错误行为。然后,社工到客厅疏导案主母亲被引发的负面情绪,使用倾听、同理以及自我披露等的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逐渐安抚了案主母亲的情绪,同时也向案主母亲提出了亲子间沟通的建议,鼓励案主母亲先放下作为家长的尊严,主动和案主示好,再逐步和案主沟通今天发生的事情。

(三)来自灵魂深处的思考及转变

在被学校勒令回家反思一周期间,社工除了上门为案主提供心理辅导以外,还邀请了案主到站点参与义工服务。案主跟随社工到一名重度残疾人家里清理家居卫生,这名服务对象因为双下肢失去活动能力,需要长期坐在轮椅上。清扫结束后,服务对象邀请社工和案主坐下来聊聊天,案主留意到服务对象家里摆放了一些奖牌,便询问起这些奖牌的来历,服务对象便和案主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服务对象年轻读书的时候一名运动健将,在校运会上面拿了不少奖牌,本想在这一方面发展的,但是一场意外的到来,服务对象无法再自由地奔跑,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接受了自己的情况,服务对象向我们展示了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他说:“既然不能站起来跑,那就坐着跑,这些手里的茧就是长期推动轮椅时候留下来的,小朋友,趁还来得及,好好珍惜目前拥有的,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不要等到回不去了,才来后悔!”在回去的路上,案主不断和社工打听服务对象的情况,社工趁着这个契机,引导案主反思:“那你想好你的未来要做什么了吗?现在不上学,到处玩是很开心,可是当你到了30岁、40岁,没有读书,没有文化的你又可以做什么呢?到那个时候才后悔就来不及了!”案主听完之后就没再多说话,在站点等待家长接的时候,一直看着门口路过的人在发呆。第二天,案主母亲联系到社工表示案主晚上回家后就回到房间里写了一份检讨书,并表示希望可以重新回到校园里,想社工陪同一起到学校里。再次回到学校,案主诚挚的和班主任还有班级里的其他同学都道歉了,并保证今后不会再出现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四)暖男的诞生

在经历了残疾人探访事件后,案主受到很大的启发,在学校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恢复了上学之后的一周里,案主妈妈表示没有再收到任何老师的投诉,班主任也反馈案主之后也没有再出现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希望案主的行为可以得到保持。社工与案主妈妈沟通,此时要适当给案主一些奖励,增强案主在学校遵守课堂秩序的行为,以及与案主一起制定新的目标以及目标达成后的奖励。在之后案主在学校的表现都逐渐有所改善,案主妈妈很少再接收到学校的投诉了。回家后仍然需要在妈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作业,社工与案主沟通发现案主在课堂上开小差,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是课程内容更不上,听不明白,自然就不愿意再听,社工建议案主母亲每天在案主完成作业之后,协助案主进行复习/预习。案主的学习能力并不差,经过每天这样的辅导后,案主逐渐将拉下来的课程补上去,在上课期间,有时候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任课老师都逐渐感受到案主的改变,觉得他已经不是原来的“捣蛋鬼”。在家里,案主对烹饪很感兴趣,但是案主妈妈希望案主以学业为重,经过社工协商,双方都同意只要案主一周内表现优秀,能完成课业,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案主情况逐渐稳定下来,上课没有再扰乱课堂秩序,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从班级靠后的排名,一跃到了班级中间。案主每周都为家人下厨,还会到公园跑步锻炼身体,陪伴妈妈去逛超市,主动帮妈妈提重物还经常参加社区的义工服务,周边的居民都称赞案主是一个暖心的孩子。案主妈妈和社工表示:“感觉这一年案主变化了很多,谁能想到,他曾经是个学校出名的捣蛋鬼,每个老师提起都只是摇头,自己也很绝望,差点就想放弃,特别看见他好一点又突然倒退很多的时候,真的就想放弃了。幸好有社工充当我的“树洞”听我抱怨,还教会了我和孩子很多事情!”

五、案例评估

在跟进的过程中,社工发现到案主其实是很想表现出好的行为给身边的人看到的,也十分在乎妈妈的感受,社工抓住这一点,不断鼓励和引导案主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去用新的有效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经过近一年的服务,案主从班级里的“捣蛋鬼”蜕变成为了一个“暖男”,在学校里不但没有出现捣蛋、扰乱课堂纪律或老师抬杠等情况,有时还会主动举手回答任课老师的提问;经过社工的沟通协调,班主任也在逐渐感觉到案主的转变,在课堂上对案主的态度也温和了。课后回到家里,在案主母亲的支持鼓励下,案主都能准时完成作业,案主母亲还会帮助案主进行课后复习/预习,令案主更有信心的应对第二天的课堂。经过社工的介入之后,案主母亲学会了倾听孩子的想法,当遇到老师投诉的时候不再是和老师一起指责案主,而是选择给案主发表意见的机会,了解案主的想法,在感到生气的时候要在调节好自身情绪的情况下再和案主进行亲子沟通,由于案主年龄还小有些问题不一定能很快地理解,社工引导案主母亲要帮助案主慢慢认识,慢慢沟通,亲子间的沟通除了要有耐心,还都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在结案后的回访中,社工还了解到,案主在班级里因为经常帮助其他同学,收获到班级同学一致的认可并被选为了班长,在课余时间经常和妈妈一起到公园运动,去逛超市,主动帮妈妈提重物,案主母亲表示有时间也会一家人一起外出旅游,也反馈感觉亲子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六、专业反思

案主在班级里甚至在家里都被老师、父母标签为“差生”,“捣蛋鬼”,根据标签理论的解析,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陈密切相关的。然而,当案主发生初级偏差行为后,却马上因为这样的行为被老师、家长贴上负面标签,被贴上负面标签后,案主本人也开始相信发生在他身上的标签(自我实现预言),进而来改变行为,以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标签的描述,而发生更严重的偏差行为。社工在跟进的过程中,通过邀请其参加430课堂、社区活动、冬/夏令营,增强与案主的接触,建立互信关系,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案主的优势,通过行为塑造法,重新塑造案主的正向行为。每个人的内心也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案主也不例外,在做得好的地方及时给予赞赏和表扬,并通过微信反馈给案主妈妈知道,让案主母亲也通过给予奖励(赞赏/表扬/物质)强化案主出现的正向行为。再去标签化的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免会出现倒退行为,不能因为一次错误就选择放弃,要相信案主有改造的信心和勇气,社工联合案主的父母不断给案主勇气,信心、决心和耐心,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陪同案主一同进步,逐渐将案主之前的“差生”、“捣蛋鬼”的标签去掉。

(作者单位:江门市蓬江区天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