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的农村贫困残障老人个案分析

何雪 2019-02-28 09:35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指立足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协调,充分协调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推动个人内在自我需求的真正实现。案主年老身患疾病,自我效能感弱,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大,个案运用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技巧多层次多方面介入服务,取得良好成效。

“点亮生命微光 重拾生活希望”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的农村贫困残障老人个案分析

一、项目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长寿区龙河镇四坪村是长寿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级示范点之一。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长寿区民政局、龙河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重庆市长寿区龙河镇四坪村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项目以四坪村村民为服务对象,以挖掘村民潜能、提高村民素养、扩大社区参与、促进社区融合为目标,以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三大专业工作方法,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村民组织培育、弱势群体帮扶服务,组建四支村民自组织,促进优良村风民风形成,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二、案例背景

张德(化名),男,71岁,小学学历,无业,已婚,家住龙河镇四坪村,因年轻时过于劳累,2012年患上类风湿、糖尿病、痛风、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导致双腿萎缩无力,靠拐杖行走,生活全靠老伴照顾;在经济方面,除土地流转获得的一部分租金以外无其他收入,由于劳动力衰退,加之疾病缠身,入不敷出,经济困难;共生育一儿一女,女儿结婚生育3个子女,后女婿患癌去世,3个子女全靠女儿一人打零工抚养,儿子至今未婚,在外打零勉强维持个人生活,无暇顾及父母生活。

三、需求分析

(一)健康维护的需求。案主身患残疾且伴有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每月都需前往医院进行医治,却对自身所患疾病认识不足,疾病反反复复,病情得不到控制;

(二)经济帮扶的需求。由于案主身患疾病,老伴年事已高,劳动力衰退,儿女负担较重,主要依靠每月50元的残疾人补贴以及一部分的土地收入为生,但依旧入不敷出,经济困难;

(三)情绪疏导的需求。案主曾经申请低保没有成功,对国家政策缺乏了解,存在不满情绪。同时,对自身患病的事实难以接受,还觉得因自己生病拖累了家庭,平时穿衣,上厕所,外出都要老伴照顾,自尊心受挫,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对生活失去信心,内心充满了消极情绪。   

理论支持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指立足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协调,充分协调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推动个人内在自我需求的真正实现。该理论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包括内部的心理、外部的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三个方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案主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案主施加的影响,分享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直接治疗技巧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间接治疗技巧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

案主年轻时为了家庭努力打拼,不想年老之时却患上糖尿病、类风湿等一系列的疾病,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全靠老伴照顾,自尊心受挫,自我效能感减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其次,疾病所造成了经济负担也让案主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曾经试图申请低保,但因种种原因没有申请的下来,加之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够透彻,存在非理性认识。案主内心郁闷,种种不良因素导致案主出现消极、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社工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的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进行介入。直接治疗技巧中,针对案主因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所导致的问题采用非反思性直接治疗及反思性直接治疗,以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的方式直接为案主提供心理支持及情绪疏导服务,引导案主对自己的现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改善案主的身心状况;间接治疗技巧中社工从案主亲属、邻居及村委会管理人员着手,让案主周围他人了解到案主的需要,增加对案主的理解和支持,促进案主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

五、目标与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引导案主正确认识自身身体状况,了解相关健康知识,提升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

2.疏导案主情绪,给予案主心理支持,改善案主消极情绪,增强案主的自我效能,重塑生活信心;

3.协助案主申请低保,缓解经济压力。

(二)服务计划

首先,社工需要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获得案主的信任,从而进一步了解案主的真实感受及需求,帮助其分析现在的生活状态。

其次,通过上门体检、用药指导、健康咨询等服务,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康复意识,提升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

然后,通过定期的走访给予案主陪伴,提供情感及心理支持,疏导案主存在的不良情绪,使其消极负面的情绪得到缓解,找寻自身的价值,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最后,链接相关资源,宣传国家政策,引导案主正确看待国家政策,协助案主办理低保,从实质上改善案主的家庭经济压力。

六、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专业关系,了解案主需求

介入过程:

社工通过“社区漫步”了解了案主的基本情况,在与案主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好时间和地点及整理好相关资料之后,进行了第一次访谈。此次访谈旨在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通过积极主动、倾听、同理、温暖与尊重等社会工作专业技巧,拉近社工与案主的距离感,获得案主对社工的基本信任。社工向案主主动的介绍了自己,澄清了自己的角色和所能提供的服务之后,了解了案主近期的生活、身体状况。社工在与案主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案主情绪较低落,表述到曾经尝试过申请低保,却因有两个子女被拒绝,心理愤愤不平;不敢相信自己患病的事实,重复的强调自己不喜欢吃甜食怎么会患上如此严重的糖尿病,甚至导致自己腿部残疾。社工协助案主澄清了其现在的身体状态,并为其提供简单的心理疏导和支持,一定程度舒缓了案主的不满情绪。同时与案主约定会经常上门看望陪伴,确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二)第二阶段

目标:倾听案主心声,重拾生活希望

介入过程: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案主正确看待自身身体状况,给予心理支持及情绪疏导,引导案主找寻自身的价值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本阶段中社工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的非反思直接治疗技巧,在走访过程中,社工通过为案主提供上门体检、用药指导、健康咨询等服务,引导案主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状。同时,社工以不带批判的态度倾听案主的心声,表达对案主不幸处境的理解,给予案主必要的肯定和认可,帮助案主找寻到自身价值,重塑生活希望。

(三)第三阶段

目标:重建支持网络,缓解经济负担

介入过程:

这一阶段社工主要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的间接治疗技巧,首先,社工通过网上国家政策查询、实地询问村委工作人员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当地低保政策,对案主的情况是否能够申请低保进行了初步评估之后再入户到案主家中进行宣传,并协助案主再次申请低保,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案主成功申请到低保,同时,社工引进资源,在节假日期间为案主提供物资慰问,缓解了案主的经济负担;其次,社工通过与案主妻子、子女、邻居等取得联系,让他们了解案主需求,理解案主的处境,增加案主与外界的接触,促进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

七、服务成果

(一)社工通过提供健康咨询、体检、用药指导等服务,帮助案主正确认识自身身体状况,促进其形成了合理用药、康复保健的健康意识,身体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二)社工通过提供定期的上门陪护、访谈、节假日慰问等服务,运用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给予案主积极的支持,缓解了案主的心理压力,案主情绪明显好转,重新树立了生活信心。

(三)社工通过链接资源,向案主宣传讲解国家相关政策,使重新了解了国家政策,对政策予以理解和支持;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成功协助案主申请低保,实质性的帮助案主减缓其家庭经济负担,改善案主经济情况。

八、专业反思

(一)对服务对象充分尊重有助于专业关系的建立

在服务中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专业关系十分重要,良好的专业关系建立能为后续服务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社工在开展个案服务询问案主基本情况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询问案主的隐私,要充分尊重案主。同时,了解案主周围的生活环境,抓住细节,引导案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社工要充分运用同理心技巧,倾听案主的感受,理解案主的立场,取得案主的信任并与之建立起专业的关系。当案主对社工表示怀疑和不信任的时候,社工需要耐心地为案主解释,过程中不要勉强案主接受自己,充分理解案主的感受,为案主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

(二)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评估服务对象需求

社会工作者要准确评估案主需求及问题产生原因,将服务理论知识内化,为服务对象提供精准帮扶服务,这能够直接决定服务目标的达成情况,影响服务质量的好坏。社工在开展个案服务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案主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寻案主问题产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去对案主的需求及产生的问题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掌握案主的需求,更加精准的为案主提供服务。

(三)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的需求及问题往往是多层面的,因此,社工需要采取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社工通过为案主提供入户陪伴、健康咨询、节假日慰问、政策宣传及协助申请低保等服务,从生理、心理及社会三个方面帮助服务对象实现“助人自助”。

(作者单位: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