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陈家桥街道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服务陈家桥街道7个社区的低保、特困供养、民政建档困难户。其中,困难儿童是项目的重点服务人员,儿童的生活保障和健康成长是项目的重点内容。陈家桥学林社区是安置型社区,居民由农村拆迁人口构成。学林社区登记的困难户有120户,困难家庭中的学龄儿童有23人。社会工作者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些儿童由于自己的家庭环境,普遍存在自卑、消极的心理,亟须社会工作者进行介入,帮助他们正向看待自己的生活。
二、案例分析
(一)理论框架和方法
“优势视角理论”是从批判传统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式开始的。一直以来,主流社会工作都是把目光聚集于人的问题。在优势视角理论看来,这是将人界定为问题,把需要帮助的人群标签化。“优势视角理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打破传统社会工作的这种言说方式,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是孤立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境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将希望转化为行动,最终走出困境。优势视角的基本假设有:1、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包含着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人们挣扎于困境时,总能从自己、他人和环境中获得某些东西;2、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同我们一样,是同一类成员,并享有与成员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重和责任;3、人们在遇到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
社会工作者运用优势视角理论组织学林社区困难家庭儿童开展变废为宝小组,通过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引导组员学会在困难中看待优势,保持生活的信心,寻找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和资源。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痛苦或是不足之处,而是以另一种角度出发,通过分享和总结协助组员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
(一)服务目标
1、小组通过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让组员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
2、引导组员学会用“优势视角”看待问题,改变对问题的负面认知,以积极的心态、正向的观念面对自己的生活。
3、激发组员的潜力,让组员认识到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潜力,并学会如何将所具“优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自我的成长和改变。
三、服务计划
(一)小组基本情况
1.小组性质:成长型小组
2.服务对象:陈家桥街道学林社区困境儿童12人
3.活动时间:每周六下午2:30——4:00(从2018年11月24日-2018年12月28日)
4.活动地点:陈家桥街道学林社区市民学校
5.活动次数及活动时长:6次,每次1.5小时
6.服务资源:链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志愿者协助组员完成手工制作
(二)小组招募计划
小组的招募对象均为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了解家庭情况的学龄困境儿童,包括社区残疾家庭、低保家庭、单亲家庭儿童。他们有相似的经历,存在共同的愿望。他们身体健康,由于家庭的贫困,家庭成员的残疾/患病,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自卑与敏感心理。他们希望得到关爱,害怕被排斥、被轻视。他们对学习、生活显得消极,心理出现了超出学龄儿童的焦虑、苦闷的情绪。社会工作者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电话邀请他们参与。为了避免困境儿童产生被标签化、被特殊化的心理,社会工作者也邀请了一般家庭的儿童共同参与(占比20%)。
(三)小节安排
(一)开始阶段:建立专业关系,营造信任氛围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引导组员完成三个小组任务:1、提高组员对小组目标的认识;2、制定小组规范;3、消除隔阂、塑造信任的小组氛围。社会工作者向组员介绍小组内容和目标,并且就原先设定的目标与组员做进一步的讨论。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后,社会工作者对小组目标做进一步的强调,加深组员对目标的理解和认同。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组员们自我介绍,促进他们初步认识和了解。通过组织开展“声声相识”的游戏,与自我介绍进行了良好的结合,在促进组员们破冰的同时,让组员们记住他人的名字,减少了互相认识的时间成本。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制定小组规范,包括:1、小组的规章制度,组员在小组内活动应该遵守的行动准则;2、组员对小组的期望,组员对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改善的期望、对组员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表现的期望。社会工作者结合小组规范的制定,引导组员们学会彼此之间真诚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对于组员对小组的疑问,社会工作者耐心回答;鼓励组员们要积极倾听他人的观点,营造信任、团结的小组氛围。
(二)中期转折阶段:聚焦小组目标,推动小组发展
中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小组对整体目标的意识。组员们在完成变废为宝手工制作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帮助组员理清手段和目标的关系。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是方式,是让组员学会用“优势视角”看待问题的切入点,组员们的思路不应该过度投入于手工制作的细枝末节。这时,社会工作者的控制和引导就很重要。社会工作者在手工制作完成之后,鼓励组员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制作成功之后自己的感受。同时,社会工作者布置家庭作业,让组员去思考自己最想改善的一件事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下一节手工制作完毕之后,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进行分享。社会工作者在引导的过程中避免使用理论性较强的文字,采用符合小朋友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语言、动作,避免让小朋友们对思考和分享产生心理压力,让小朋友们们能够尽可能全面地表达内心的想法。
(三)后期成熟阶段:维持良性小组互动,合力达成小组目标
后期阶段,社会工作者完成了三个小组任务:1、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2、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3、协助组员将认知转变为行动。小组后期,组员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小组的凝聚力增强。社会工作者注意维持小组在开始阶段和中期阶段形成的良好工作方式,鼓励组员继续保持回顾上节、成果展示、分享感受、家庭作业的小组内容,结合社会工作者的指导和讲解,促进组员理解“优势视角”理论与实际运用。社会工作者通过布置家庭作业——思考如何运用积极的因素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改善,引导组员们进行分享。同时,社会工作者以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为例,引起了组员们的共鸣。社会工作者通过举例让组员们明白积极看待“家庭作业”和消极看待“家庭作业”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并进一步举出用“优势视角”看待问题的事例,比如乌龟行动缓慢,但寿命长;兔子的尾巴短,耳朵长等,让组员们明白面对困难要少埋怨,注重坚持,相信自己能完成,要多思考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总是让消极因素阻碍自己的进步。
(四)结束阶段:巩固小组成效,促进组员独立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第五节便告知组员小组的结束时间,让组员做好小组结束的心理准备,让组员逐渐接受即将离开小组的事实。社会工作者对小组1-6节的活动内容和达成的小组目标进行总结,对组员的变化进行肯定,让他们对离开小组后的生活充满信心。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们继续保持小组的良好经验,鼓励他们独立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减少对他人、团体的依赖。社会工作者告知组员们小组结束之后的跟进服务,比如社会工作者不定期家访,邀请组员们参与社会工作者组织的其它活动等。组员们接受了小组结束的事实,对小组的活动内容和效果表示肯定;并表示会将小组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五、服务评估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 结果评估
社会工作者通过《参加者意见表》,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表现等方面的评价。组员对小组活动时间、场地的满意度分别为98%、96%,对活动形式和活动目标的满意度分别为94%、99%。通过《参加者意见表中》开放式问题的填写,社会工作者了解组员参与活动的感受,收集组员对小组的意见和建议。残疾家庭儿童小颖说到:“我们平时遇到困难的事情会不想做、不愿做,这就是由消极的理由而导致的。如果有自己或者别人的鼓励、加油,就会想要去做事情,这就是积极的。”低保家庭儿童小豪说到:“以前我最讨厌做家庭作业,通过姐姐的讲解,我对自己更加自信了,对家庭作业的抱怨少了。我也会在生活中对其它事情保持这种心态。”可见,组员们对小组的活动内容和完成的成效普遍满意。小组达到了以变废为宝手工制作为媒介,通过指导和分享让学林社区困境儿童学会用“优势视角”看待问题,积极乐观面对学习和生活的目的。
(二) 过程评估
组员们第一次参与小组活动时,纷纷表示出很迷茫,对小组的目标不清晰,与他人的交流显得很拘谨。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引导和小组规范的制定,组员们明确了小组目标,对小组有了深入的认识。组员们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安排能够认真完成,小组纪律较好。但是,组员们在小组过程中也遇到了部分问题:1、开始时,对于“家庭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部分组员忘记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2、在分享环节,组员们最开始显得很局促,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3、在变废为宝手工制作环节,组员们最开始会过于投入,与同组的组员或者志愿者产生不同意见。
社会工作者通过向组员强调,并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促进组员完成“家庭作业”;在分享感受之前,会预留3-5分钟组员思考的时间,保障组员们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组员进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信任小组,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并结合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对组员进行适当的提点,打开组员的思路,让组员能够顺利理解自己需要分享的内容,做出切合主题的分享。社会工作者在手工环节开始之前,与组员和志愿者说明手工环节在小组中的作用;并且告知组员团队协作的注意事项,比如材料共用、尊重别人的想法等;对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让志愿者做好组员之间的协调工作。综上,社会工作者将小组的沟通、讨论、主持技巧进行合理运用,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通过倾听、梳理、回应、示范等技巧,在小组分享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鼓励组员表达为主,通过适当的提问、总结,保持中立、不批判,达到在分享中学习的小组目的。
六、专业反思
(一)善用小组动力因素,促进组员沟通互助
小组动力是用来描述发生在小组中的现象,这种“动力”推动着小组进程。社会工作者是小组的引导者,如何把握小组中的每一个动力因素,对于小组的正常进行,小组目标的达成有重要的影响。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做到了以下几点:1、重视认识,一是营造轻松的小组氛围,解答组员的疑惑,帮助组员消除隔阂,彼此之间顺畅沟通;2、强调组员之间的互助,从引导组员之间相互尊重、友爱开始,通过分组协作,让组员学会团结、帮助他人;3、在分享环节,社会工作者采用了“一对一沟通”、“环形沟通”、“开放式”沟通的方式,紧紧围绕小组工作目标,促进小组工作成效。
(二)关注优势聚力量,激发潜能促成长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与传统救助相结合,满足新时期社会救助对象的多层次需求。传统的社会救助将救助对象视为弱者,无力、自卑感是救助对象的普遍心理状况。社会工作者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对救助对象表达尊重,树立救助对象的自尊和自信。“优势视角”理论关注救助对象的潜能,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工作方法,改变救助对象的认知,纠正救助对象对政府救助的依赖性是新型社会救助的重要思路。“用希望点亮生活”儿童变废为宝小组是“优势视角”理论有效的实践运用。接下来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会将“优势视角”理论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对救助对象表达尊重和信任,发挥社会工作引导者的作用,关注救助对象的潜能,促进救助对象能力提升,推动救助对象以实际行动改变自己的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