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我,重拾信心

杨欢欢 2018-05-29 11:04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一、个案背景

(一)基本资料

社矫对象姓名:阿文(化名)

性别:男

年龄:26岁

接案日期:2017年12月7日

负责社工:杨欢欢

(二)个案来源及接案原因

来源:街道司法所转介

接案原因:因犯赌博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一千元。回到社区服刑,由司法所进行监管,社区服刑自2017年11月14日起,至2018年11月13日。司法所于2017年12月7日将社矫对象转介给友善社会服务中心,社工进行介入,需要跟进1年服务,协助社矫对象融入社会,顺利度过矫正期。

(三)个案背景资料

1.犯罪历史:因与其母一同通过现场和微信接受37名参赌人员投注“六合彩”赌博后被民警查获,民警当场缴获赌资人民币1070元、“六合彩”投注单据38张和案主的手机1台,手机内有微信的投注纪录5人次。社矫对象此前没有犯罪历史和判刑,此次属于初犯。

2.教育/就业:社矫对象大专学历,毕业后在一家人力资源公司从事客服一年多,2015年1月至被判刑前一直处于打散工阶段,2017年8月至今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销售工作。

3.家庭和婚姻:社矫对象与母亲一起居住,其父亲已去世两年多,其姐姐和弟弟都各自成家。社矫对象未婚,目前谈了个女朋友,计划等工作稳定后结婚。

4.人际关系:社矫对象与母亲关系很好,跟家里人的关系较好,可以得到家人的支持系统;有朋友交往,但判刑后交往减少。有工作,可以得到一定的支持。

5.成瘾行为:无酗酒,无滥用药物。

6.休闲娱乐:没有特别喜欢的兴趣爱好,平时没事就看电脑玩手机,偶尔参加一些朋友聚会,没有固定的休闲娱乐方式。

7.罪行态度取向:社矫对象觉得发生这件事情是由于自己的法律知识淡薄,由于无知而犯下的错误,对此已感到深刻忏悔,表示要好好学习法律知识,今后不再犯此类错误。

8.人生规划:社矫对象表示要好好工作,努力生活。

二、问题分析

通过社工对社矫对象进行接触、面谈以及收集所得,该社矫对象存在以下问题和需求:

1.该社矫对象虽达大专学历,但法制意识较为淡薄,需要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提升其法律意识;

2.该社矫对象自获罪后参加朋友聚会减少,了解原因可知,其认为自己有污点,内心自卑,担心会被人排斥,但其内心仍有维持原来社交系统的诉求的。

3.该社矫对象此前一直在做散工,目前这份销售的工作也还处于适应阶段,其有维持一份稳定工作的需要。

4.该社矫对象与其母亲关系很好,其母也属于同案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目前还在羁押,这对社矫对象造成的精神压力是双重的,情绪低落,有进行情绪辅导的需要。

三、服务计划

(一)介入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与行为理论的整合,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环境的观察和理解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社矫对象获罪,受到惩罚,是因为有不适宜的行为(聚众赌博),而这不适宜的行为,是受到不合理认知(认为只是帮别人下注,不是违法的赌博行为)的影响,社矫对象目前比较自责,自己如果知道这是违法行为,就会劝阻母亲组织这类活动,而不会造成现在这种局面(认知偏差)。首先,社工要对其认知进行教育,让他认知到这件事的发生,不是由他或是母亲一个人的错误造成的,事件的发生、对事件的想法和后果三者的关系,让社矫对象认识到自己受到不良经历后,形成的偏执或不合理信念,由此产生负面的自我评述。其次,要对社矫对象正确的行为予以强化,在培养好社矫对象的正确认知之后,再向他传输一定的法律知识,并对其的转化表示鼓励,增加正确行为的频率,真正促使行为的改变。

四、服务目标

(一)介入长期目标:

提升其综合素质,重拾信心。巩固和扩大社会支持,强化遵纪守法意识,顺利回归社会。

(二)介入短期目标:

1.与社矫对象建立服务关系,协助其提升法制意识;

2.协助社矫对象适应和接纳当前环境,也接纳现在的自己;

3.鼓励社矫对象多参加法制教育、小组活动及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提升法律意识及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扩大人际交往圈子,丰富其业余生活。

(三)服务策略与程序

1.处理社矫对象的抵触情绪。消除社矫对象对社工的防备和不信任,使其放下戒心,放心与社工交流,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建立良好服务关系。

2.缓解社矫对象的思想压力,协助其适应和接纳当前环境,令其放下心中的包袱,重拾信心。

3.邀请社矫对象参加中心开展的活动,例如法制教育活动、主题小组活动及社区服务活动等等,提升其法律意识,扩宽其人际交往圈子,丰富其休闲娱乐生活。

五、服务过程

(一)放下戒备,建立信任

目标:与社矫对象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使社矫对象放下戒备心理。

服务过程及内容:社工与社矫对象初次接触,是在司法所社工参加了社矫对象的接收宣告仪式后,社矫对象表现较为拘谨,局促不安。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获罪,内心不安;另一方面是对社工不太了解,不能区分司法所等监管人员和社工的区别,表现较为拘谨、例行公事,社工问一句答一句,生怕多说错一句。

社矫对象第一次到中心参加活动的时候,也显得局促不安,在参加活动前就一直问社工是否需要准备什么东西,活动中要他做什么等等。社工在稳定其紧张不安的情绪后,向他解释说明了中心开展活动的性质及模式,无需提前准备任何物品,只要求其参加活动要准时。在社工的耐心解答下,社矫对象对社工服务及中心开展的相关活动有了大致明确的认识,心中的不安渐渐消除。此后,社矫对象每次参加活动的时候,社工都会留意他在活动中的表现,有时也会鼓励他参与小组互动,在活动结束后也会了解社矫对象的近况及参加活动的感受和收获,了解社矫对象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为日后提供针对性服务奠定基础。

在经过几次面谈及参加活动后,社矫对象慢慢放下心中的戒备,开始接纳社工,也主动询问社工定期参加完成相关任务。

(二) 接纳自我,重拾信心

目标:协助社矫对象适应当前环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重拾信心。

服务过程及内容:协助社矫对象适应当前环境,社工定期与其沟通联系,察觉疏导案主的不良情绪,借用自身及其他一些案例与社矫对象分享讨论,让其不要纠结于过去所犯的错误,鼓励其努力工作,联系好与朋友、同事之间的感情。期间经历了社矫对象母亲刑满释放、其弟弟孩子出生等等事情,社工鼓励社矫对象从正面的信念看待这些问题,虽然曾经做错过事情,但其已知道悔改,生活也会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社矫对象慢慢放下此前因获罪对家人及对自己的自责情绪,在春节期间和平时的一些假期时间,社矫对象也时常到弟弟家一起交流感情。

(三)巩固服务,展望未来

目标:强化社矫对象正面信念行为,鼓励其多参与法制教育及志愿活动,提高法律意识和丰富休闲娱乐生活。

服务过程及内容:社工安排社矫对象参加法制教育活动,并鼓励他多阅读一些关于法律的书籍和观看法律视频,增强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避免再因无知而做出错误违法的行为。社工邀请社矫对象参加交流互动较多的小组活动和社区服务,扩大其人际交往圈子,结识更多朋友的同时,也丰富其休闲娱乐生活。

对社矫对象在家庭和工作中的某些处理行为表示赞同,继续强化社矫对象保持正当的信念行为,探讨之后的人生发展方向。

六、效果评估

(一)目前现状评估

社矫对象的情况较为稳定,获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与社矫对象建立了良好的服务关系,社矫对象会主动通过微信与社工联系,遇到问题会主动找社工咨询并寻求帮助。

2.社矫对象明晰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不再将其母亲获刑这件事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其母亲刑满释放后,社矫对象也慢慢加强了与家人的联系,与家人的沟通陪伴时间增多。

3.看待事情能用多角度思考,不会再向之前一样自我否定。

4.休闲娱乐方式增加,社矫对象会到中心参加法制教育、小组活动和社区服务,平时在家的时候也会阅读法律书籍和观看法律视频。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5.人生规划方面,目前社矫对象有了短期目标,就是好好从事当前这份工作,其在工作中主动也向资深同事求教,希望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二)理论基础下的总结评估

在本案例中,社工运用了认知行为理论来为社矫对象提供服务,主要是帮助社矫对象看到自己受到不良经历后,形成的偏执或不合理信念,由此产生负面的自我评述。协助其适应当前环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重拾信心出发。

七、专业反思

在这个案例的实践中,社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为社矫对象提供服务,如果社矫对象能够感受到社工是在真挚,诚恳地与他沟通,他们就会认为是个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内心隐秘的世界,即便说出一些“不可被他人接受”地观念或行为,也能得到社工的理解。一旦社矫对象认为是个是在真诚地帮助自己,关心理解自己,其自身行为就会发生转变。

社工从事司法社工行业时间尚短,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有时会因对社矫对象的同情等个人因素,难以把控专业服务与角色代入的适度问题,容易陷入两难境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社工一方面要加强自身软件建设—专业能力的提升;另一发面,社工需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明晰该做与不该做的事情,提升专业原则。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友善社会服务中心)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