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权视角下环卫工人群体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探究

张郁 2017-11-16 09:5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作为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中村社区,关注在此居住生活的环卫工人群体,开展社会工作介入协助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无论对于城市的公共管理,还是居住者的社区生活,或者是对城中村的改造转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增权视角下环卫工人群体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探究

——以广州市环卫工人群体服务为例

一、引言

环卫工人是工作和生活在城市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承担着城市保洁和美化建设的重任,他们被誉为“城市美容师”。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龄趋老化;而且家庭状况复杂,大都承担着较大的抚养压力,加上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因此大部分环卫工人都处于非健康状态。另外,环卫工人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差,严重威胁着环卫工人的健康和安全,除此之外,环卫工人社会地位低,经常受到歧视、辱骂甚至殴打,环卫工人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堪忧,城市融入困难。

近年以来,中国从政府治理、学界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福利性与专业性介入等方面,对于外来流动人口及务工人员公共服务问题,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安排体系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整体意义上,根据城中村社区环卫工群体的生存现状,对促进他们城市融入方面的思路进行研究和服务实践方面,仍然相对比较空白。 作为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中村社区,关注在此居住生活的环卫工人群体,开展社会工作介入协助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无论对于城市的公共管理,还是居住者的社区生活,或者是对城中村的改造转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基于增能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探讨

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和基本策略

1.开展环卫工群体社区服务实践的基本目标 一方面,协助居住在城中村社区的环卫工人及其家庭改善生存现状,提升其参与社会事务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探索形成一种可以推广复制的流动人口社区服务模式。 具体来说,首先从威胁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健康问题、工作意外伤害问题着手,通过具体问题的介入解决,并发挥环卫工群体自身的优势,增强环卫工的权能,然后动员和培育环友义工,倡导环卫工人自助和群体互助,倡导社区关注环卫工群体,构建多元参与和社区协同的有序机制,更有效地促进环卫工人的社区参与,从而使环卫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

2.社会工作介入的基本策略 增能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增能理论的助人价值观下,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活动,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根据增能发生的层次,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分析环卫工人群体增能的介入策略。

(1)微观社会工作介入

个体层面的增能聚焦的是个体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影响社会环境的能力的提高,注重的是个体主观心理上的控制感、自我评价和满足感的提升,以及改善自我和环境的行动。在个体层面,可以运用微观社会工作的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唤醒案主正确的归因意识,纠正其心理和行为偏差,以激起其自我能动性。

首先,社会工作者应与环卫工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对于环卫工人,社会工作者要能从价值观上尊重他们,同时运用积极倾听、同理心等专业技巧和方法,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

然后,环卫工人的参与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即从服务需求评估、方案设计及具体实施等都方面都充分地号召环卫工人的参与。如在开展对环卫工人有关健康问题的调研时,充分考虑到他们除了需要接受定期健康检查外,由于文化水平低、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弱,未能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健康计划去改善健康状况,后期在实施的时候通过链接医疗机构的医护志愿者开展对环卫工人一对一的体检报告解读服务,便很好地回应了环卫工人的这一需求,使项目取得更实质的成效。

另外,在对环卫工群体的调研中发现,环卫工人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流入城市的路径大多是因为同乡或者亲友介绍,环卫工人的社会交往圈子较狭窄,仅限于工友、家人或者同乡之间,交往的目的和功能也往往是基于个人情感沟通和寻求社会支持的需要,因此,运用环卫工人的群体特征推动环卫工群体间的关怀互助,除了促进群体关系的发展外,更为服务的有效实施渗透提供了操作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培育环友义工,在服务中发掘和培育义工骨干,支持他们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如在开展对环卫工人的健康教育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时,通过发掘和培育健康同伴教育员,开展对环卫工人的健康同伴教育,有效地解决了环卫工人工作强度大、作业分布比较分散的的困难,很好地利用了环卫工人以小群聚居的习性,使服务得以通过同伴教育员这一关系纽带进行传递和有效渗透,同时也促进了环友义工骨干和环友自组织的发展和成长。

除此之外,针对环卫工人工作意外受伤后的及时处理以及困难工友的帮扶方面,群体层面的互助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旨在帮助环卫工人摆脱生活困境,恢复与发展其社会关系,增强环卫工人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2)中观层面的介入

在一个社区内,是否能享受社区资源对一个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社会工作的基本维度,是在社区子系统的框架中为服务对象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安德森等,1988)。中观层面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环卫工人的参与、权利和自主意识,有利于健全和强化社区环境中的助人系统。 环卫工人群体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除了自身的权能缺失之外,更与社区里存在的环境障碍有关。在中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关注环卫工人群体的社区参与情况,通过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增加其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增强社区对环卫工人群体的支持能力。在服务体系里面,公益机构除了为环卫工人提供直接服务之外,更注重在社区层面或公共空间层面搭建一些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提供服务的平台,从而促进社区资源的整合和流通以及社区关系的改善。

3. 宏观层面的介入 从宏观层面的介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社区倡导方面,以环卫工群体自我发声、媒体和社会关注等方式,倡导环卫工人群体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改善,促进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公益组织协同环监、工会组织通过培育环卫工人文体组织,促进环卫工人群体文化建设,拓宽与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空间,并充分运用环卫工人节等群体性节日通过开展摄影比赛暨主题摄影展,唤起媒体和社会对环卫工人群体的关注。另外,还以环卫车等环卫工人日常的劳动生产工具为创作题材,以社会大众都喜闻乐见的环卫车彩绘等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构筑起环卫工人与本地居民持续互动的社区公共交流空间,而彩绘环卫车社区行动本身也是一种公民教育的形式,呼吁社区居民爱护城市环境,尊重守护城市环境的环卫工人。除此之外,更通过环卫工人典型的塑造以及环卫工人的历史口述,让环卫工人群体发声。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政府完善相应的社会政策提供相关的数据、理论依据,推动有关环卫工人社会政策的完善。如完善医保政策,简化异地医保报销程序,提高环卫工人的医保使用情况。 第三,社会工作行政层面,社会工作者可建议政府或相关部门引入针对老环卫工人服务的社工机构及NGO,为其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另一方面还要推动社区功能的发挥,为环卫工人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如开展“绿洲行动”,动员临街商户为环卫工提供各类便利服务,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生活环境。 宏观层面的介入,有助于改善环卫工人自身潜能发挥的制度和政策性因素,从整体社会环境层面改善他们的无权地位。

三、环卫工人群体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路径

(一)地区关系建立的实践路径 人在情景中,社会工作的介入,离不开具体的问题情景,地区关系直接影响着环卫工人的生存环境,因此建立良好的地区关系,对于改善环卫工人的环境状况和弱权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应需求、建联结、聚共识及促合作是具体的行动策略。

项目初期以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来回应环卫工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通过开展专业服务活动服务环卫工人,并致力于建立地区关系,为后期项目推进奠定服务基础。社工除了直接服务对象是环卫工群体,更将环监等环卫工人管理部门作为间接服务对象,在项目需求评估、方案设计及项目施展等过程都统筹兼顾双方的问题和需要,更好地推动环卫工群体意外伤害问题的改善。

具体表现为:一在环卫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方面与环监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相结合,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手段开展对环卫工人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安全手册协助环监部门推广劳保用具的使用;二在工伤个案的跟进方面,与环监、工会组织等建立了个案转介和合作机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环卫工人遭遇工伤后的康复和家庭生计问题;三是在危险工作场所的改造倡导方面,通过投入种子资金,充分动员社区商户等社区资源开展对区域内的危险工作场所的改造,并通过基线测量评估改造前后事故率的变化提炼改造成效,推动环监部门实施工作场所的全面改造,全面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四是针对环监部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社工与环监多次组织开展环卫工一线管理人员的座谈会,并吸纳环卫工代表的参与,共同检视管理机制和实际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和协助环监部门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通过多措并举的专业服务,环卫工群体工作意外伤害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同事,项目社工也与环监、工会组织等建立了更加深入的信任合作关系。

(二)环卫工群体赋权的实践路径 社工在环卫工群体赋权的介入模式上,结合环卫工人的“个体主动”和“外力推动”。从个体层面及人际层面的赋权等方面进行介入,另外,准确把握环卫工人群体的属性和内部权力架构在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体参与,充分发挥群体动力在消除环卫工人群体的弱权现象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1)个体层面的赋权。所谓个体赋权,是指个体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个方面。个体赋权聚焦的是个体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影响社会环境的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体主观心理上的控制感、自我评价和满足感的提升,以及改善、改变环境和自我的行动。具体来说,在针对环卫工人的健康、工作意外伤害及社会认同低等问题时,首先要跟环监负责人做好顶层沟通,然后再与片区负责人做好公关工作,协助我们与环卫工人班(组)长建立关系,这种工作策略对于初期建立与环卫工人的关系及服务推进都非常有效,后来我们更以班(组)长为主体培育环卫工人领袖,用他们在群体中的权利关系和影响力去凝聚更多人和发展更多人,从而更好地调动环卫工人参与的积极性,这在健康同伴教育员、环友义工及环卫工人文体自组织培育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人际层面的赋权。根据环卫工人流入城市的主要路径可知,环卫工人在城市落脚获取必要社会支持主要源于家庭和所在的群体。因此,把握好环卫工群体的属性,有效推动群体关系更好地发展,实现对环卫工群体人际方面的赋权。 一方面,环卫工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既可以帮助对他人施以更强的影响力,也可以帮助自身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环卫工人群体的赋权过程及结果,又可以使得他们在与其他群体互动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形象,改变对自身群体的不利评价,争取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譬如,针对社区存在对环卫工人的歧视眼光的现象,环卫工人在社工的组织下形成了环卫工人文体自组织,在环卫工人节等群体性节日中他们用话剧、养生操等形式,表达他们的需要和声音,除了有效提升他们的自我形象外,更发展了他们与人平等交往的权能和信心。

(作者单位:广州市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广大网友踊跃投稿,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取得授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edit@swchina.org

电话:010-65000594

传真:010-65016220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