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如何介入非自愿求助青少年个案的探索

杨富丽 耿强巍 2017-10-16 10:44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工在针对疑难个案如网瘾、失学、隐蔽等非自愿求助青少年等开展服务时,常常难找到突破口,不知道如何如其建立关系甚至难以接触以开启服务,那在个案跟进过程中七大会谈技巧。

社工在针对疑难个案如网瘾、失学、隐蔽等非自愿求助青少年等开展服务时,常常难找到突破口,不知道如何如其建立关系甚至难以接触以开启服务,那在个案跟进过程中七大会谈技巧(同理心、澄清、对质、自我披露、聚焦、情感反映、概述)能如何帮助我们顺利建立关系,开启个案?下面我们以一个逃学隐蔽且非自愿求助的青少年个案为例,探索如何运用七大会谈技巧介入非自愿求助的青少年个案。

一、案例情况

1.1基本情况

案主陈同学(化名),15岁,男生,在读初二,身体状况一般,厌恶烟味,有严重鼻炎,身体免疫系统较差,极少朋友,陈同学较为敏感自卑,内向,少与家人分享内心情况,不能接受任何批评指责,家人、老师、同学都较为迁就陈同学。陈同学抗拒被标签为有心理问题,抗拒心理医生、社工等组织的接触。

1.2家庭情况

本地户籍,家庭经济条件良好,母亲已到退休年龄仍在工作,父亲从陈同学出生到现在未就业过。核心家庭,一家4口同住,陈同学有一个哥哥,大专学历,约22岁,待业在家,家庭成员较少坐在一起吃饭,家庭活动少。

1.2.1家庭结构图

             

1508121214(1)

 1.2.2家庭关系

     夫妻关系疏离,妻子较少关心丈夫日常活动去向,如在家访中社工观察到陈同学父母不坐在同一排凳子上。而妻子在家庭中占强势,有更多的主见及控制权,丈夫效能感低,较为自卑,夫妻生活观不一致,妻子喜欢外出旅游;丈夫喜欢宅在家里,且生活作息时间与其他家人交错,晚上4点睡觉,下午4点才起床吃饭。夫妻间有发生过冲突,争吵单向模式为丈夫一直在骂,妻子不回应,不理会。

父子关系疏离,陈同学自出生到现在都由母亲照顾,缺乏父亲的角色,在其眼中父亲较不作为,其曾表达过父亲只会睡觉和喝酒。父子极少共同活动,若父亲在厅中活动,陈同学不会出来,若陈同学在厅内活动,父亲出来,其会马上进入自己房间。父子间有多次产生冲突,父亲曾在饮酒后骂其,也曾发生过对抗,虽然父亲较少向儿子表达情感,但父亲也较为宠溺儿子。

母子关系亲密,自小由母亲照顾,陈同学愿意亲近母亲,并会与母亲聊天谈话。母亲面对儿子是小心翼翼,生怕在言语或者行为上刺激了儿子,对儿子没有作出过任何要求,顺其意愿,若儿子不愿意参与家族聚餐,从不强迫。

兄弟关系亲密,兄弟较多话题,很多时候兄弟二人会待在房间内一起玩游戏。对于弟弟的行为,哥哥会觉得弟弟不听话不懂事,但会按照父母的意思迁就弟弟,若弟弟与父母冷战,虽然弟弟会拒绝父母准备的食物,但会吃哥哥准备的食物,并会理会哥哥。

 

1.2.3居住情况

     居住在城中心,居家面积80平米左右,2个房,1个隔板房,厅内摆设整齐。隔板房为陈同学的房间,面积大概15平米,光线暗,狭窄。

1.2.4求助情况

     学校转介,原因是案主从2015年11月之后无回校上课,学校希望社工可以进行家访。陈母曾求助心理咨询机构未成年心理辅导中心,会定期将儿子的反馈给跟进的辅导老师,辅导老师指导陈母如何应对。陈母也曾希望带儿子去接受辅导,但是陈同学非常抗拒被标签有心理问题,未接受过任何辅导。另外,父母也曾强行带陈同学去医院看心理医生,由于陈同学完全不出声,医生无法判断陈同学的情况。

1.2.4.1个案来源

     学校转介,母亲主动求助。

1.2.4.2求助时间

     2016年1月

1.2.4.3陈母表达问题及问题成因

陈同学不上学,且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无法有医院证明而未能申请休学,担心其前途希望社工能帮助其回校。陈母表达引起案主不回校事件在初一升初二的暑假,陈父好几次饮酒回来后将案主叫醒他骂他废物、无用,另外陈同学曾向班内的一名女生表白,被拒绝,可能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陈同学不回学校。

二、案例分析

2.1问题分析

第一,陈同学抗挫能力弱,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拒绝或失败,解决问题的能力弱。

第二,陈同学自我为中心强,性格的多面性,当他状态良好、遇到喜欢的人时,愿意与他人交流,他表现较为外向,能与他人交流,如在玩游戏时能顺畅的与玩家交流,但面对家人时表现出弱者的角色,沉默、内向,处处家庭成员的迁就。

第三,陈同学复制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不愿意出门,特别是陈父的影响,同时,陈父在陈同学的问题解决上处于一个弱的角色,陈父在家庭系统里面没有权威就地位,陈母有很强烈的意愿想尽办法帮助陈同学,且作出积极的行动,而在妈妈的这些行动中爸爸从未参与过,且并不知道其妻子做过这么多努力。陈父不工作、常饮酒、在家庭中不担当等行为对陈同学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父亲在陈同学的认知中一直是一个负面的角色,父子关系疏离。

第四,家庭成员对陈同学的问题看以“灾难化”,如陈同学在家庭中表现内向、不愿交流、不愿出门则被父母标签为有自闭症问题,且陈母对陈同学的问题表现更为焦虑,家庭成员对陈同学的问题的“病态”看法令到其更加不愿意出门口,因此需要改变家庭成员对陈同学所谓的“问题”的灾难化的看法。

2.2需求分析

第一,增强案主面对失败,接受批评等能力的需求。

第二,协助其认识自我,如规划未来的生活状况的需求。

第三,协助家庭成员重新认陈同学的问题的需要。

第四,协助家庭成员认识到他们的生活习惯对案主现在问题产生的影响。

三、社工介入

3.1运用理论

沙提亚治疗模式认为人活在三个系统之中,个人、家庭、个人和家庭所处的生活环境,三个系统不断互动,个人在互动中形成自尊。在辅导流程中评估自尊、沟通形态、家庭规则,追思过往重整旧经验而新旧经验统合。治疗的目标是当事人再次发现自己内在的能力和资源。

人本治疗法中自我概念是指当事人如何看待自己,由自我经验形成,其中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对自我概念是影响,自我概念决定了接受和处理经验的方式和态度,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当事人成为一个真正发挥自己功能的人。它的治疗目标是致力协助当事人更加独立,能按照自己的意义办事,使其性格更为统合,它不在于解决当事人表面的问题而是协助他成长,使他可以有效处理将来会面对的问题。

3.2目标订立

第一,协助案主父母学习正向沟通的方式,如多鼓励、赞扬、同理等。

第二,增加该家庭的家庭活动,如增加共同进餐次数,共同外出活动等,营造活泼的家庭氛围。

第三,协助案主制定生涯规划。

第四,增强案主的抗逆力,如走出房间进入社区,如回校、工作或参加活动。

3.3跟进计划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问题评估。社工通过与案主父母面谈、与学校老师,其同辈群体的面谈、向案主的母亲曾求助的辅导中心了解等收集案主心理、身体、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料,进行问题分析,确定需求。

第二阶段,家庭治疗。一方面,与案主的父母、哥哥开展家庭会议,讨论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家庭成员间沟通方式,而建立正向的沟通,另一方面,鼓励该家庭增加家庭生活,如家庭共同进餐、家庭出游等,如邀请案主父母参与社区服务,丰富案主父母的闲余活动,同时制造案主父母共事的机会。

第三阶段,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多次家访,社工尝试与案主建立有双向沟通的关系,如从单字到词语再到句子的沟通,如以案主关注或感兴趣的事情与案主倾谈日常生活(如从游戏入手);

第四,重塑自我阶段。社工与案主进行成长计划的讨论,进行生涯规划的辅导,引导案主走出房门,进入社区,参与活动或工作或返校。

3.3跟进情况(以目前跟进的第三阶段,社工跟进陈同学的情况进行阐述)

3.3.1个案跟进遇到困难

难与案主建立关系,案主不认为自己有问题需要辅导,抗拒社工、心理医生等。

3.3.2介入前需要厘清的信息

第一,了解背景信息,确立谁是案主,案主呈现的问题为何,问题的处理顺序,找到首要问题,订立目标。

第二,如何向案主澄清社工的角色和身份。

第三,了解案主的心理状态,如:缺乏安全感、需要认同、鼓励、支持。

第四,运用何种介入技巧:同理/感受反映/内容反映。

3.3.3介入方法

第一,关系建立层面,初次见面的态度为面对案主需要真诚态度,不能有欺骗,案主拒绝社工,建议开门见山,说明“你是谁,你是干什么,表明不是帮他,希望认识你,走入你的世界”,刚开始不要期待对方有任何回应,沉默有可能在测试社工,观察社工想做些什么。

第二,面谈过程中技巧运用,一方面,表达尊重和理解,如社工与案主的对话可能只是社工在说,社工可以表明,“你可以继续做你的喜欢做得事情”,另一方面,同理父母的感受,同父母作出协议,描述案主现有的状态/情绪/表现,判断及评价,如缺乏安全感等,分析案主以后发展的可能性,如状态好有什么表现,状态不好有什么表现,之后社工及父母双方可以做的事情,如父母可多观察案主及不要对案主有负面批评,另外向父母澄清社工的保密及开放原则,比如社工可以这样回应案主父母“儿子想法所有事情不会报告,需要与其建立信任的关系,另外不会马上有成效,有特别状态欢迎找我们聊”。

第三,面谈前的准备,在跟进前预想会发生些什么、案主说些什么,做好回应的准备,如案主说“我要搬家了”,社工回应“听起来你很关注搬家这件事情。”社工避免做一个发问者,多用同理。

3.4工作反思

第一,案主是谁?陈同学的父母还是陈同学?

答:第一至第三阶段案主为陈同学的父母,第四、五阶段为陈同学。

第二,关系建立的行为表现或评估的指标是什么?

答:一方面,陈同学从从不回应社工到与社工进行了单字、词语、或者句子的交流的变化;另一方面,案主有谈及日常的句子。

第三,该个案计划用多长时间建立关系?若在3次跟进都不成功有哪些应对方法?

答:预计在进行3次家访后能初步建立关系,案主与社工有进行单字或词语交流,案主能回应社工的问题。若3次未能成功建立关系则需要改变跟进的方向,运用迂回战术,以其他家庭成员会跟进点。

第四,结案的指标为何?

答:案主制定目标及行动计划(意识/行为上表现),走出家门改变隐蔽状态。

四、目前服务成效

从2016年至今,父母方面获得的成效:

初期,社工与学校、案主父母、未成年人辅导中心老师进行面谈交流,掌握案主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身理心理情况进行需求评估,同时对关于案主不上学问题与案主母亲进行讨论,缓和其紧张情绪。

中期对案主的父母进行家庭情况的讨论,激发其对家庭情况对案主影响的反思,促进其改变与案主的沟通方式,多鼓励、赞扬、同理,同时鼓励案主父亲寻找更多的机会与案主沟通接触,同时进行家访,观察案主家庭情况,撬动案主父母意识上的改变。

目前,案主父母方面,案主的父亲意识到个人的行为对案主的影响,并意愿上希望改变,同时有部分行动的改变,如鼓励肯定案主,另外,家庭的成员(哥哥、父母)都参与到个案问题的解决上,社工与案主的哥哥建立了双向沟通,取得了哥哥的支持,其次,案主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缓和,与家庭成员互动有增多,如家庭成员一起吃饭的次数有增多、恢复与哥哥的亲密互动、与父亲有更多的交流。

案主方面的成效:

案主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特别是父亲方面得到改善,交流增多。另外,社工与案主已经完成了关系建立阶段,在最近的一次家访中,社工以游戏为媒介成功与案主进行双向的谈话,该个案进入新的阶段。

五、服务感悟

所有的改变都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做的就是坚持,我们相信服务对象的福祉是我们坚持到最后的最高信念,该个案仍在跟进中,期待与大家分享该个案更多新的进展,未完待续中~

六、社工简介

杨富丽,作者,负责社工,女,26岁,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现任职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领域主管,中级社工师,从事社会工作实务服务5年。擅长项目统筹,学校青少年服务等,撰写过多篇青少年案例,其中《重组家庭青少年爱的渴求与孤独——希仔从幻想空间到现实生活的转变 》刊登多个网站,参与《生涯APP青少年生涯规划实务册》《生命故事》《个案服务手册》编撰,曾代表机构参与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组织的昭通市社工组织孵化基地督导支持计划。

耿强巍,协助社工,男,27岁,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现任职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中级社工师,从事社会工作实务服务5年。主要从事家庭社会工作领域、社区社会工作领域服务和研究。曾在珠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家庭领域服务;在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清远站)开展妇女维权工作;曾在清远市凤城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负责项目服务运营;曾负责东莞市专项资金评估工作,参与东莞市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和其他镇街类社工项目评估工作;目前负责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整体管理和运营。

本文由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的投稿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