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积极老龄化探索

2016-08-10 09:29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据预测,上海老龄化人口2025年将达到606万,比重将超过40%,并将长期保持在600多万人的高水平。随着这座城市的深度老龄化,老年人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开展老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成了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本个案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孙某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一、案例介绍

(一)基本资料

社区服刑人员孙某,男,1941年出生,户籍地为虹口区XX街道,因犯故意伤害罪被上海市XX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孙某和老伴退休多年,生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离异后老夫妻帮忙带外孙女居住。另外两个女儿均已成家。

以下,是社区服刑人员孙某简单的家庭关系图:

QQ截图20160810092657

 

2、生活情况:为资助离异的大女儿,孙某不顾家人反对在外捡废品贴补家用。与被害人朱某争抢地铁站垃圾桶内塑料瓶时发生肢体碰撞,造成对方重伤,被民事起诉后判决赔偿近二十万人民币,导致经济生活雪上加霜。

3、心理情况:利用SCL-90症状自测量表对社区服刑人员孙某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其具有强迫症状,即有时会表现为担心、害怕而需要反复去思考某些念头或想法;有时表现为出现反复的重复做动作,如洗手或一些特殊的动作,但时间较短,可以有掩饰的行为,虽有些痛苦,但尚能工作。

二、问题与需求预估

社区服刑人员孙某目前居住的房屋为岳父母去世遗留下的老公房,平日家里一向由老伴做主。此次孙某不顾家里反对,在外捡废品引起纠纷,最终承担刑事责任及民事巨额赔偿,妻女对此无法谅解,经常以此为由进行指责,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孙某退休后无法享受安乐的晚年生活。矫正小组在与社区服刑人员及家属积极沟通过程中收集社区服刑人员“生-心-社”方面的资料信息后,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目前主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估,了解导致社区服刑人员呈现强迫症状的原因:

(一)社区服刑人员还不能适应身份转变

孙某退休前是工厂里技术骨干,一直勤勤恳恳,安分守己。因小纠纷成为社区服刑人员后,孙某不能面对身份的转变,担心害怕邻里之间在背后对其指指点点,每次到司法所报到都遮遮掩掩,谈话间支支吾吾。

(二)社区服刑人员无能力偿还民事赔偿

社区服刑人员家庭为工薪阶层,老两口依靠退休工资生活,条件一般,为帮助离异的大女儿减轻经济负担才外出捡废品补贴家用。民事判决后孙某无能力偿还巨额赔偿,法院经多次协调无效后全额冻结其退休工资,用于赔偿。

(三)社区服刑人员与家人相处存在障碍

自从工资被冻结,孙某生活开销都依靠老伴的退休工资与女儿资助,其深感愧对家人,也经常为此受到妻女指责,孙某产生了老了不中用的念头,逐渐遇事不愿沟通,家庭成员相处存在障碍。

三、服务方案

(一)服务目标

1、短期目标:

(1)社区服刑人员能够适应身份转变,安心接受社区矫正;

(2)社区服刑人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强迫情绪,未完成的负面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

(3)社区服刑人员能够改善与家人的沟通方式,通过家庭支持系统重塑自尊与人生价值。   

2、长期目标: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实现“积极老龄化”。

(二)服务计划

1、倾听社区服刑人员倾述内心感受,运用同理技巧让社区服刑人员感受到司法所与社会工作者的关心,协助社区服刑人员建立安全感;

2、通过法制教育与集中教育宣传,纠正社区服刑人员对于社区矫正的错误认识,协助社区服刑人员适应在刑身份;

3、与社区服刑人员家人积极沟通,消除社区服刑人员与其家人的焦虑不安情绪,共同开展帮教监管。

4、充分发掘社区服刑人员潜能,提高其自尊与自信。

(三)运用理论——萨提亚模式

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萨提亚模式,又叫联合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四、服务实施

(一)初期阶段:倾听社区服刑人员倾述内心感受,运用同理技巧让社区服刑人员感受到司法所与社会工作者的关心,协助社区服刑人员建立安全感。

第一次会谈,矫正小组以闲话家常的方法共同引导孙某开口聊天,耐心地倾听其表达,以尊重、不批判的态度得到了孙某的初步认同。在日常接触过程中,司法所工作人员与社会工作者经常以晚辈的身份关心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体及生活状况,逢年过节司法所通过民政、爱心帮教基金会等途径为其申请临时帮困金,使孙某感受到如同家人的关怀与温暖,逐渐放下心理戒备,建立安全感。

(二)第二阶段:通过法制教育与集中教育宣传,纠正社区服刑人员对于社区矫正的错误认识,协助社区服刑人员适应在刑身份。

孙某以前常唠叨:“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在单位上班的时候经常被评为先进。谁知一脚都踏进棺材的人居然吃了这么大的一个冤枉官司,我又不是故意推她的,是她抢我的瓶子还骂骂咧咧,骂的难听我才忍不住......这下全完了,临老变成坏人了,大家都会看不起我,这辈子算白过了”。

与社区服刑人员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之后,司法所工作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在日常个别教育中逐步加强法制教育,以法治成果展参观、影片赏析、慰问演出等丰富多彩的集中教育形式,向孙某传递社区矫正的意义,纠正其原先认为社区矫正等同世界末日的错误认识。同时考虑其年龄偏大,司法所根据相关规定为孙某申请免除社区服务,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其进行社区矫正监管,协助其适应在刑身份。

(三)第三阶段:与社区服刑人员家人积极沟通,消除社区服刑人员与其家人的焦虑不安情绪,共同开展帮教监管。

在日常接触过程中孙某告诉社会工作者,自判刑后自己常常不能集中精神忘东忘西,有时候出门总感觉煤气或窗没有关,反反复复的检查,还害怕与家人交流,不敢面对她们。为了缓解孙某强迫症状,改善家庭关系,工作人员运用萨提亚模式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家庭系统方面:根据法院判决,目前孙某所有退休收入用于偿还被害人的赔偿金,全家生活依靠妻子退休工资和女儿的补贴,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司法所为其申请了临时帮困金,缓解经济压力。由此,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家人感受到司法所与社会工作者是诚心诚意想帮助他们,主动表示愿意接受工作人员的帮教。社会工作者通过多次上门,向孙某家人表达了其原先想为家庭减轻负担,结果好心办坏事的悔恨心情,同时传达“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的治疗信念,建议她们能够接受孙某,给予支持,共同度过考验期。

孙某妻子表示自己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能够安心照顾家里,结果却为了老伴的事情劳心劳力。她一方面为孙某感到不值,一方面又要承受经济以及身体方面的压力,实在无心再维系家庭关系,对今后的生活产生焦虑不安。社会工作者向孙某转达了其妻子的想法,建议他能够主动地帮助家里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妻子负担。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社区服刑人员告诉社会工作者自己已经开始负责每天买菜、洗菜等家务,饭后还经常帮助洗碗,和妻子也恢复了谈话沟通,总算不再是“隐形人”生活状态,晚上也能够安心入眠。

司法所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社区服刑人员同住的大女儿,将老夫妻关系的改变与其进行沟通,建议她能够协助巩固父母的良好关系。孙某大女儿反馈表示自己与父母还经常纠结于判决结果,为此发生争执造成家庭气氛低落。通过帮教小组协商,司法所与社会工作者决定从社会系统方面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家庭处理未完成的负面情绪。

2、社会系统方面:司法所工作人员与社会工作者除了开展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帮困解难等帮教工作外,还向社区服刑人员传递“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的积极态度。

面对困扰社区服刑人员全家的判决问题,社会工作者表示会全程支持陪同他们共同面对解决。司法所则通过法制宣传平台,邀请律师事务所与退休老法官等专业人士为社区服刑人员全家解答疑问。通过近两个半小时的沟通,孙某能够认识到所犯罪错的严重性,其家人也明白了法律对孙某的宽大处理。为了进一步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生活无保障的问题,矫正小组在区司法局矫正科副科长的带领下,多次走访联系法院执行庭工作人员,如实反映孙某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其社区矫正良好效果,建议法院能够结合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适当给予发放部分退休工资,确保孙某能够正常生活,协助其安心接受社区矫正。

最终在区司法局矫正科的协同统筹下,与法院达成指定时间发放基本生活费用的协议。对于区矫正科、司法所、社会工作者为保障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所进行的努力,孙某家人深受感动,表示作为一家人更应体谅孙某,给予家庭支持与鼓励,帮助他恢复以往生活。

(四)第四阶段:充分发掘社区服刑人员潜能,提高其自尊与自信。

因社区服刑人员的强迫症状大多与其判刑后丧失生活信心有关,社会工作者在询问孙某对于接受社区矫正后生活、心理转变情况的想法和感受时,其沉默许久才说自己很后悔,老了不中用,不仅没有帮助家里减轻负担,还连累家人丢了孩子的脸面,家人对自己越关心,自己越感到愧疚,要是当时自己能够多忍忍,就不会......说这些的时候,孙某情绪很低落,红了眼眶。社会工作者用心倾听,并静静在旁边为社区服刑人员递上纸巾。

为了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恢复自信,提高个人自尊,融入社会活得更“人性化”,社会工作者建议孙某增加外出运动频率,既增强体质又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并较快地提高情绪,消除强迫症症状。同时为避免社区服刑人员产生自己只能领取救济金的无用论想法,社会工作者还整合社区资源,收集饮料瓶、报纸等废品,赠与孙某用以变卖贴补家用。

司法所鼓励社区服刑人员积极参与集中教育有奖抢答互动环节,用自己所学的法律小知识赢取生活小礼品;还邀请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关爱活动,与托老所老人们共同联欢,为来慰问的年轻人讲述自己努力钻研成为技术骨干的故事......终于,久违的自信笑容又出现在了孙某的脸上。

五、服务评估

在司法所、社会工作者、社区服刑人员家庭和社会系统支持努力下,孙某了解了更多的法律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对于环境、身份改变的适应能力。在专业人士的解释以及社会工作者的鼓励陪伴下,孙某提升了对社区矫正的认知能力,也有效缓解了焦虑不安伴随而来的强迫情绪,到最后能够主动融入社会,活得更“人性化”,进一步向“身心整合,内外一致”目标前进。 同时,社区服刑人员家人的情绪也得到了及时的宣泄,一家人能够团结在一起,正面处理问题,给予了社区服刑人员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重塑自尊与人生价值。

六、个案总结

据预测,上海老龄化人口2025年将达到606万,比重将超过40%,并将长期保持在600多万人的高水平。随着这座城市的深度老龄化,老年人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开展老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成了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本个案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孙某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积极老龄化,即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健康、参与、保障”水平,确保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促使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体力、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保证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同时,心理健康是老年人健康长寿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躯体健康的基础,也是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基本战略要求。

有人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黄昏也有余辉映照,色彩斑斓,同样有绚丽多彩的感觉。在个案中,矫正小组不仅提供经济上帮助,保障老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而且运用萨提亚模式,从家庭与社会系统两方面入手,疏导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全面地处理社区服刑人员身上所背负的问题,帮助其逐步恢复自信,重塑自尊,重拾欢颜,向着老年社区服刑人员实现积极老龄化摸索前行。张祯祺 上海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工点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姜妍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