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南湾街道有严重精神康复者800余人,在精神卫生社工日常走访和服务过程中发现这群康复者不仅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而且还不断遭受社会的偏见与歧视。家庭层面,他们常被“过度保护”,与外界隔绝;个人层面,由于“病耻感”,他们担心受到异样目光,整日无所事事,隐退家中整日玩游戏和睡觉。这样的生活既不利于个人康复,也不利于其社会功能的恢复。通过进一步沟通反馈,了解到导致该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康复者难以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劳动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精神康复者和家属的难题之一。
为此,机构精神卫生团队以一对一访谈及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了一项深入的需求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在240名有潜在就业能力的精神康复者中,希望“链接就业资源”的占6.67%,希望“得到岗前就业相关的培训”的占13.33%,希望“得到政府的政策、待遇等方面支持”的占56.67%。为此,社工设计实施“我要上岗”社区精神康复者就业辅助项目,旨在通过有目标针对性的系列职前培训、技能训练和实地实习等措施,为康复者重新就业铺路,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最终实现社会融合。
二、理论基础
(一)共建共治是社会治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一个项目是否能长期有效地运行,公众的参与和内部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十分重要。本项目主要运用街道社区和精神康复者群体内部资源,联动基层党组织、精神康复者共同努力,致力于精神康复者群体性就业问题的解决。
(二)优势视角理论主要关注的点有以下几方面:
1.资源和能力的关注: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关注个体和社区的资源和能力,而不仅仅是问题和缺陷。项目拟通过发掘和强调患者、社区和家庭的优势、潜力和支持系统,促进其康复和自我管理能力。
2.自主性和参与性的提升:优势视角理论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注重个体的自主选择和参与决策。通过倾听社区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属的声音和意见,为其提供适切的服务。
3.环境和社会支持的重视:优势视角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和康复需要依赖于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支持。通过关注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支持系统,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精神健康问题。
4.基于个体的能力和需求:优势视角理论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需求,关注个体的能力和发展潜力。项目拟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和支持服务,提高康复的效果和个体的生活质量。
本项目主要运用社会治理和优势视角理论,基于个人的优势,充分联动社区资源和合作伙伴,挖掘辖区内企业资源、第三方社会组织等,为精神康复者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支持其职业发展。项目以开发个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借助职前培训、技能训练、实地参观及实习期、心理减压工作坊等媒介,夯实精神康复者的再就业技能,助力其实现就业,实现自我价值,回归社会。
三、服务实施
(一)项目调研与计划
1.调研与服务计划:与督导沟通确定项目调研安排、实施计划及服务开展时间。
2.项目人员分工:召开2次项目前分工筹备会,让参与成员对项目内容有详细了解,明确负责事宜和分工等。
3.调研与访谈:精神卫生社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面谈的形式开展调研。此次调研,筛选出有潜在就业能力的精神康复者数量240人,了解其在就业方面的情况、想法和需求,其中,有就业意愿的为72人。社工秉持自主自愿原则,通过一对一访谈,确认该72人中有35人愿意参与本项目。
4.物资筹备:准备项目服务物资,确认服务场地等准备。
5.资源联络:与用人单位、就业岗位工厂沟通,确定后续服务内容及岗位情况。
(二)项目启动与实施
1.开展面试技巧学习(小组):通过社工PPT讲解、模拟演练、小组讨论问题互动等环节开展活动;精神康复者自行配对演练,社工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留下家庭作业,强化课堂上的面试技能。
2.明确工作内容,开展岗前培训课程:结合工厂工作种类,通过培训课程让康复者了解到目前项目已整合主要资源,并掌握相应的手工(剪线头、打包装、打板)的操作要领。社工对现有的手工种类进行详细的解说,且进行现场演练,最后通过实操巩固康复者的业务熟练度。
3.培养职业素养,开展制度与安全学习培训:现场观看职业安全短视频,并邀请服装厂老板的亲自授课,康复者直观明了地学习和了解了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及安全注意事项,对规则意识和岗位适配性更加清晰。
4.提升抗逆力,开展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工作坊:通过互动、分享等方式缓解精神康复者及家属的压力,教会精神康复及家属学会1-2种减压方法,提高抗挫折能力。
5.提前适应环境,实地参访服装厂:带领已通过前期培训的参与者参观走访服装厂,实地了解服装厂现有的手工岗位,并现场讲解手工操作流程,现场答疑。
6.真枪实弹,到岗实习:对有意愿实习的精神康复者,开展为期3天的上岗实习,实习期内各社工负责跟进,对其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7.发挥价值,正式就业:通过实习期的精神康复者可以正式上岗手工岗位,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由服装厂的资深员工负责指导,薪酬以计件核算。还未能上岗的康复者由社工继续跟进。
(三)项目评估与总结
1.项目评估及总结。对项目成效进行评估,分析优劣势,总结深化项目。
2.召开分享会。与服务对象召开1场分享会,分享总结项目,强化巩固好的经验。
四、项目成效
本项目旨在通过就业支持计划,助力精神康复者重回工作岗位,重拾自信,恢复社会功能。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培训和支持服务,包括职前培训、技能加强、实地考察、实习机会以及情绪减压及自信心提升工作坊,提高了精神康复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自信心。
(一)开发了康复者就业课程。本项目开发了5个系列课程和服务,包含面试技巧小组课、岗前培训课程、制度安全课、抗逆力学习、实地参访学习等课程。
(二)“共建”了康复者实习基地。与服装厂达成合作,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
(三)积累了康复者成功就业的经验。项目成功上岗就业3人,薪资5000余元,其他暂未上岗的精神康复者将持续努力实现上岗。项目不仅使得精神康复者顺利获得工作,还有助于其能够在工作中有出色表现,实现经济独立和社会融入。
(四)搭建了康复者就业“共治”平台,涵盖了康复者、家属、社区、工厂等各要素组成的沟通渠道,形成了康复者就业康复闭环。
(五)达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项目意见反馈表明,超过9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的面试技能有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精神卫生社工与用工单位的面谈了解到康复者在就业中表现出色,能够胜任手工工作,且收入和价值感提升。此外,精神康复者家属的负担得到显著减轻,显示了该项目在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与反思
(一)“我要上岗”社区精神康复者就业辅助项目以社会治理“共建共治”的视角和方法,为这一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多方“共建”,深度挖掘个人优势、社区组织和社区资源设施等,实现有效联动是基础。多方协同“共建”,搭建了就业平台和路径,促使精神康复者能够找到与其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就业岗位,促进了该群体的社会融入和自我实现。
第二,多元“共治”,采用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是关键。通过康复者家属、社区精防医生、社区专干、心理咨询师和社工等共同努力,为精神康复者提供了全面和个性化的就业支持。跨专业团队合作有效整合了各方力量,使得岗前培训到就业支持的每一步都能精准施策。
第三,康复者“自治”,掌握技能和资源,找到就业动力是长效针剂。项目挖掘了有工厂、有特长的服务对象资源,通过社工服务为服务对象赋权增能后,反哺服务于朋辈群体,实现了资源的深度合作,开辟了精神康复者就业岗位和培训路径,是一次创新实践。
(二)回顾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值得反思。
第一,精神康复者的招募工作面临困难。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以及潜在的社交障碍,康复者参与动力相对不足。社工需具备耐心和韧性,坚持鼓励和陪伴康复者迈出重要的一步。
第二,大众对精神康复者的偏见,直接影响了就业率。精神卫生公众教育有待加强,尤其是企业领导需要正视精神疾病,为康复者就业提供支持。
本项目不仅为精神康复者搭建了一座通往“职业康复”的桥梁,也有效地发展了其职业技能,提升了康复者的自信心,开辟了精神康复者参与社区“自治”的新局面,相信本次创新实践能为未来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就业康复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作者: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 甘业爱、张晓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