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送温暖”行动中社工助流浪者重返社会

2017-01-03 11:08   北京社区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一群身穿青绿色马甲的社工,经常提着棉被、衣服、方便面出现在桥底、地下通道等流浪乞讨人员聚集的地方。由于工作专业、传播到位,社工的“专业范儿”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原标题:真诚换信任 社工助流浪者重返社会

6053653

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一群身穿青绿色马甲的社工,经常提着棉被、衣服、方便面出现在桥底、地下通道等流浪乞讨人员聚集的地方。由于工作专业、传播到位,社工的“专业范儿”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开展专业服务  社工为流浪人员“暖冬”

近日,在朝阳区百脑汇附近的地下通道处,一名身穿黑衣服的男子蜷缩着坐在地上,朝阳区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的社工和志愿者走上前时,发现他竟睡着了。

男子身上一股酒味,身边的酒瓶子里还剩下一半,社工赶紧为他披上大衣,泡了方便面,当他睁开眼看到面前的人时,眼睛一亮,“你们给我的被子,我不小心弄丢了。”原来这名男子与社工熟识。据社工介绍,这名男子由于与家人闹别扭,跑到北京当快递员,因为右手受伤被辞退,急需一份轻松的工作。

而地下通道的另一端,一名山东籍的女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当社工问她是否需要救助时,她摇摇头。看着她躺在硬纸壳上,一名社工又给她加了一床被子,并把天气信息告诉她。

在北京站,几名流浪者围在一个女社工身边。这名社工身上穿着标有“关注流浪乞讨”的马甲,脸已被风吹得发红。她指着马甲说,“这里的流浪者都认识这个衣服,只要见到穿马甲的就会主动凑过来要一些食物和水。”据介绍,北京站附近的流浪乞讨人员白天捡拾废品或帮旅客搬运行李。社工每天要巡查三四个小时,为避免忽视细节,他们全程都是步行。

“每个徘徊在街角的流浪汉背后总有一段无奈的故事。社工的工作职责既简单也复杂:为流浪露宿者排忧解难,使其得到平安温暖,尽可能把露宿者劝到救助站,再想方设法让他们重返社会。”朝阳区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相关负责人李志华说,这样的流动救助工作每到恶劣天气都会开展。有时顶着寒风,有时冒着大雨,有时高温酷暑。

据介绍,朝阳区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长期以社会救助为专业服务领域,是北京市最早开展流浪乞讨群体社会工作介入的民办专业服务机构。

6220bcb

真诚换取信任   流浪小伙成为志愿者

事实上,仅仅给流浪乞讨人员“送温暖”是不够的。为了给这个群体开展更为专业、深入的服务,社工们需要深入第一线,跟这些流浪乞讨人员近距离接触,赢得他们的信任。

“当他们愿意跟你交流时,你根本插不上话。他们中有的在家里受了委屈,有的被黑心中介骗了,有的完全是被迫流浪……”从2011年开始接触这一特殊群体,李志华深有体会:职业乞讨不是救助对象,因为他是以乞讨为职业,不是以生存为目的。而流浪人员虽有着不同的境遇和经历,却以一种相同的方式生存着。

去年1月,李志华从贵友大厦附近看到一位疑似精神障碍的老大姐在草丛里拔草吃,她想给老大姐食物却在北京站把人追丢了。没办法,她只好向一位正在垃圾桶捡垃圾的小伙子打听这位大姐的下落。

“小伙子说这位大姐就在附近,还说我给她东西她是不会吃的,让我把东西扔在地上。我跟他说,我家里有不少衣服和食物,如果你需要的话,我们明天在过街天桥附近见面。”李志华说。第二天小伙子看到她如期赴约很高兴,还邀请她去他们的“家”看看。原来在古观象台附近,流浪人员在此搭了一片窝棚,住着20多个人。因为李志华和两名社工有备而来,信任的关系随即被建立起来。

用真诚换取信任,经过李志华和她的团队长期关注和适度引导,这个小圈子如今发生了不少改变:孤苦无依的刘大爷在生病去世前有社工相伴左右;执拗的薛大爷被安置在平谷一家老年公寓养老;当初那个在垃圾桶捡垃圾的小伙子则成为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的一名志愿者……

开展精准服务  本市救助服务社会化全覆盖

严冬到来,街头救助工作再次成为本市救助工作的重点,而社工走上街头为流浪乞讨救助工作添了一份暖色。西城区救助管理站吴邵章站长能顺利找到在小卖部取暖的拾荒老人,完全得益于北京和风社工事务所的社工们在开展外展社会工作时提供的准确信息。

北京和风社工事务所社工张潇解释,根据外展社会工作时的信息,他们为每一位服务对象都建立了档案,每一次跟进日都会有记录。整套档案除了有服务对象的照片外,还记录了社工和流浪人员之间的故事。

“救助工作少不了公安、城管等执法力量的介入,但不仅进站者会有对抗情绪,甚至部分旁观市民也会有看法,救助工作的被动局面需要改变。”在吴邵章看来,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背景的社工与流浪乞讨人员交流时,可以更快获取信任,更好深入沟通。

外展社会工作通常是由社工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活动区域(如街头),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采取一定专业化、多样化方式,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妥善救助和安置。据了解,本市以往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外展救助均由救助站工作人员开展,但由于受人员数量、专业技能的限制,外展服务往往难度较大。

关注流浪乞讨人员,政府不断加大力度。2013年12月,市民政局下发《关于推进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社会化的实施意见》,提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让救助活动更加社会化和专业化。《意见》鼓励专业社会组织参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北京救助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由此拉开。而在这之前,东城区救助管理咨询站就向民办专业社工机构购买专职岗位和社工服务,成了救助系统中“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街头救助的工作,政府不好做,因为救助要本着自愿原则,政府提供救助比较被动,不提供救助也很被动。而社会组织正好可以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市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友文介绍,目前本市16个区的救助管理站全部购买了社会力量外展服务,能够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细致精准的服务。

他认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与管理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政府救助机构与民办专业机构合作,是救助管理站融入社会工作理念,转变传统救助工作模式,提升救助管理效能的重要措施。

信息细致全面  社工手绘流浪乞讨分布图

每天,社工和志愿者们都要走到车站、广场、天桥、桥洞等人流密集聚居地以及流浪乞讨人员露宿点,过程很奔波。承接东城、朝阳、海淀三区多个社会服务项目的朝阳区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在开展社会化街头外展救助工作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据了解,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通过社区招募积极分子、构建外展救助巡逻小队的方式,建立“志愿者发现,社工评估跟进”的街头外展机制。以海淀中关村商业圈为例,该区域内有外展巡逻小队3支,常规小组成员9名,分别确定巡逻中心,对项目覆盖区域保持每周7天不间断的常规巡逻,本年度每片区域的巡逻时间在4800小时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还根据每个集中区域制作出流浪乞讨人员分布手绘地图以及信息黄页。记者看到,在《中关村商业圈流浪乞讨人员分布图》上,职业乞讨、流浪与长期露宿、疑似精神障碍、上访申诉人员四大类人员信息一览无余,每一类的个人信息都精确到年龄、户籍以及诉求等,而且每一个人都有编号和照片,可谓细致全面。

“社工不是发现流浪乞讨人员问句是否需要救助就走了。不管哪一类,社工都要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个完整的介入流程,要从个例拓展到群体。”李志华认为,除了避寒温饱等方面的需求外,社工应从服务对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着手,链接多种社会资源。据了解,仅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链接的能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就业的爱心企业就有1000余家。

他们除了开展外展社会工作,对主动找到救助站的人员开展个案工作也是社工介入的重点。“我们通过多个个案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往往不仅仅只是物资缺乏,而且在精神上更需要关怀。救助站的功能体现的是临时救助,而流浪乞讨人员需要的是发展型救助。”王友文表示,“外展+站内”社工服务的无缝对接,经过项目化、专业化运作,进一步开展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服务,极大提高了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水平。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