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延伸领域 形成品牌

2013-12-16 14:27   中国妇女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妇联把巾帼志愿服务作为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服务形式和载体,大力拓展服务内涵,有效地延伸了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工作臂膀。

广东是中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志愿服务全国领先。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妇联把巾帼志愿服务作为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服务形式和载体,大力拓展服务内涵,有效地延伸了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工作臂膀。广东巾帼志愿服务活动从阶段性走向经常化,从服务个别群体扩大到多种群体,服务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并开始从关注受助个体需求满足拓展为着眼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为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一、拓展志愿者队伍,延伸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工作臂膀

省妇联充分利用自身组织优势,依托"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集体"、"五好文明家庭"等载体,多渠道拓展、壮大志愿者队伍,组建了不同类别的巾帼志愿服务队,有效地延伸了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工作臂膀。

一是发挥妇联"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优势进行拓展。"纵向"指妇联组织、妇联干部和自办站点。各市妇联通过"阳光妈妈"、"晴朗天空"、"白玉兰服务中心"等妇联自办站点,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横向"指通过各级妇联建立的女企业家协会、女医生协会、女法官、女律师、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等进行拓展组建。

二是利用妇联多种活动载体进行发动。全省各市妇联充分利用各级"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集体"、"五好文明家庭"、"爱心父母大联盟"等载体对巾帼义工进行凝聚,利用服务亚运会、大运会、创文、创卫进行集中招募。

三是巧用各种社会资源。各级妇联从政法部门吸收法律服务志愿者;从教育系统招募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举办专题讲座;从卫生部门协调医疗专家,送医送药到基层;从女企协选派创业指导师服务大学生就业。各方面、各阶层、各系统,几百万名巾帼志愿者,上万支志愿服务队集结在妇联巾帼志愿服务的旗帜下,用无私与奉献,谱写着时代巾帼的光辉诗篇。

二、提升服务内涵,探索妇联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形式

近年来,省妇联围绕中心工作,根据不同妇女群体的不同服务需求,积极拓展巾帼志愿服务内涵,引领妇女群众探索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和富有实效的服务活动。

服务党政中心,扩大社会影响。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期间,100多万名巾帼志愿者直接服务赛事,展现了巾帼风采。广州市妇联还承建了57个爱心服务驿站,发动组织巾帼志愿者50多万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州市委领导亲自为妇联请功。东莞、惠州、广州、江门等市妇联还结合当地城市创文创卫活动,广泛招募、发动、组织全市妇女投身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为美化环境,促进社会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不同妇女群体,依法维护妇女权益。省妇联争取省政府支持,从2008-2014年共拨出资金2500万,在16个社区建立了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项目开展三年,吸纳志愿者3300多名,开展服务近40万次,联系了上万名法律、心理专家志愿者服务群众。通过服务帮助妇女和家庭解决困难,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服务困境妇女儿童,结对帮扶送温暖。省妇联2007年发起"万名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为困境儿童助养、助学、助医、助教,几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今全省各地建立"爱心父母"大联盟,发展爱心父母、爱心哥姐35万人,筹集帮扶款2.5亿元,帮扶困境儿童总数48万人次。为帮助单亲特困母亲摆脱困境,省妇联牵头发动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组织巾帼志愿者开展服务,为她们解决住房难、发展生产难、子女上学难和看病难等问题。

服务社会民生,举办万场家教讲座。省妇联根据网络民意调查,积极推动将开展万场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项目纳入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培训省级"金牌家庭教育讲师"(志愿者)400多名,采取专题讲座、咨询、情景剧表演以及电视、录像、网络专家讲座等形式,将家庭教育送到群众"家门口".目前,全省已举办"大讲堂"10400场,受益群众达400多万人次。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将家庭教育及儿童关爱职能纳入社区居民服务功能,全省共培育儿童友好示范社区104个。

服务妇女求美求乐,引领妇女科学强身健体。为丰富妇女业余生活,全省各级妇联建立了几千支妇女健身队,几千名志愿者教练引领上千万妇女学舞练操、强身健体、求乐求美,活跃在全省城市乡镇大大小小的公园、广场、社区。

三、立足妇女家庭,打造妇联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品牌

省妇联一直把巾帼志愿服务扎根在基层社区,直接面向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开展服务,成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支重要的活跃的力量。各地妇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探索创新,把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与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相结合,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工作品牌。

珠海模式。珠海市妇联以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为目标,策划、组织和引导巾帼志愿者参与各类项目化、品牌化服务,建立和完善了全市310个村(社区)"妇女之家"、103个两新组织妇委会和11个"晴朗天空"社区妇女儿童服务站、94个"阳光少年书角"等组织,并根据各组织地域、特点组建了村、社区、园区常设性的巾帼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市级建制化专业团体与社区自发性志愿队伍相结合的特点。

中山模式。中山市妇联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将志愿服务工作整合成工作项目,向政府申报,获得专项拨款,创造了政府向妇联组织购买志愿服务的"中山模式".几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实施了"妇女民生直通车"、"女性素质工程"、"鹊桥"、"阳光伙伴同成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工作项目,150多万人次妇女群众受惠。各类巾帼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法律健康咨询、义诊义教、普法义演等大型外展活动;举办创业指导、家教讲座等;帮助弱势妇女、家庭跟踪解决实际困难,受到中山各界普遍好评。

深圳、东莞模式。深圳、东莞市妇联抓住作为全国社会工作试点城市的契机,将社会工作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紧密结合,向政府申请购买社工,深圳创办了"阳光妈妈"、"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阳光"系列服务项目,东莞创办了16个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采取"妇工+社工+义工"的运作方式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从香港、本省交流引进专业社工为社区居民和家庭提供各类志愿服务,打造了"妇"字号社区服务的金字品牌。

江门模式。江门市的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依托全市30多个妇女社团组成巾帼义工分会,由市妇联主管,接受市义工联指导。广泛开展了家庭文明、群众文化、妇幼保健、妇女维权等方面的服务。

省妇联对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的探索和创新,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巾帼志愿服务与妇联工作的有机结合,使之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也大大拓展了妇联工作领域,增强了妇联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塑造了妇联新形象。

下一阶段,省妇联将把开展巾帼志愿服务作为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发挥巾帼志愿服务在服务妇女和家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壮大巾帼志愿服务队伍,拓展服务内涵,推动巾帼志愿服务取得新进展。一是进一步健全巾帼志愿者招聘制度。对巾帼志愿者管理机构设置、注册条件及程序、注册方式等管理制度、培训与使用、检查评估与表彰措施等进行具体规范。二是进一步完善巾帼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建立巾帼志愿者的招募、登记、注册制度,对巾帼志愿者登记造册,建立巾帼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实行差别化管理,发挥志愿者的专业特长,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展不同的志愿服务。三是完善定期培训和激励表彰机制。邀请有关专家,定期组织培训,为巾帼志愿者提供服务理念和技能培训;把巾帼志愿者服务情况计时计分,按照巾帼志愿者从事服务的时间、内容和成效,实行星级晋升制;定期对巾帼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引导更多妇女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同时,策划开展系列主题和特色活动,进一步打响我省巾帼志愿服务的工作品牌,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妇联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 微博推荐